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想 通讯员 褚书达)3月21—2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会议现场
开幕式上,苏州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温波代表学校向莅临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致以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随后介绍了苏州科技大学的办学情况和近年来取得的成就,以及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历史学专业、世界史学科和亚太国家现代化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发展概况。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主题,就多个重要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和富有成效的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南泉以《对二战时期苏联经济若干问题的分析》为题做了学术汇报。陆南泉表示,20世纪20—30年代,国际格局风云变幻,30年代后期德国的崛起与扩张对苏联的内外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苏联一方面加速工业化和军事力量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寻求与英法改善关系,同时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德国突袭苏联后,苏联为应对战争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经济领导体制改革、工业东移、加速军转民、居民消费品配给、发展农副业等措施,对最终战胜法西斯德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后,二战期间苏联内外政策中仍有诸多问题值得后续探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黄立茀发表了题为《均势、发展、和平:二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及当代启示》的学术报告。黄立茀认为,二战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产生了三大影响:一是美苏崛起,美苏两极均势格局形成,欧洲中心地位衰落;二是战后世界珍视和平,美苏采取冷战形式进行竞争;三是战后至今实现长期和平。究其原因,发展是国际格局变动的决定因素,美苏两极均势也为战后世界和平提供了国际制度保障。最后,黄立茀阐释了俄乌冲突的成因,警示单极国际秩序下大国竞争带来的风险,强调二战历史的当代启示:均势与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关键。
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崔洪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报告中表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影响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对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战争的胜利,中国主权得到恢复,国际地位得以提升,经济重建得到外部支持,技术转移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总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中国接下来从半殖民地走向独立、从封闭走向开放提供了历史契机。
会议最后,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祝曙光作会议小结,表示研讨会汇聚了老中青三代学者,充分展现了学界在抗战与二战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与蓬勃活力。展望未来,要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在理论创新与学术进步方面不断突破,并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提升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推动抗战与二战研究迈向新的高度。
本次会议旨在关注与讨论二战历史记忆、战争期间国际关系、德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及其罪行、抗战和二战胜利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等议题,聚焦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贡献,反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对当代世界的影响,从而汲取历史智慧,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国际关系与世界和平贡献学术洞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次会议由苏州科技大学世界史学科、亚太国家现代化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奈良大学、苏州大学、苏州城市学院、苏州科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专家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