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思想史研究不仅是学术实践,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持续追问,是我们开展实践行动、构想未来图景的重要资源。3月29—30日,在第七届政治思想史论坛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的30余位学者齐聚武汉,围绕政治思想史学科面临的任务、挑战与前景展开研讨。
强调政治思想史研究对于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性意义,构成了与会学者的基本共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桂林认为,政治思想史研究对于政治学知识体系建构的意义可以从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层面得到体现。在认识论层面,武汉大学教授谭君久强调了政治思想史与政治制度史作为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支柱性意义及其相互依托关系;在方法论层面,清华大学教授任剑涛主张政治思想史研究要在寻求自主知识话语的“厚”建构中发挥作用;在价值论层面,吉林大学教授孙晓春则突出了政治思想史研究所肩负的为公共生活建立常识基础的责任。
在突出知识体系自主性的同时,与会学者高度重视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普遍意义及其对世界政治学发展的贡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霍伟岸认为,应当深入挖掘政治思想史蕴含的政治文明共同命题和共同智慧,为中国政治学参与全球政治话语建构提供支持。中国政治思想史与西方政治思想史两大研究领域在问题意识、研究取向上各有侧重。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更强调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对于中国政治文明主体性的回应和创新性发展,山东大学教授葛荃主张,要在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实现创新;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张师伟强调要积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知识创造与理论发展中体现传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高建主张,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价值在于为创造学理化、体系性的知识体系作出贡献;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何涛具体分析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与政治学理论研究的融合问题。
围绕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议题与进路,与会学者的讨论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关于经典的讨论面向得到丰富。复旦大学教授洪涛、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刘训练、云南大学副教授赵灿等学者都强调经典在政治学研究、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重庆大学副教授董成龙提出对经典作家的去标签化,主张重视对政治家的政治思想史研究。二是研究路径与方法得到拓展和深化。吉林大学教授马雪松、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研究员刘杰以及华中师范大学讲师胡云关于传统正史修撰、古代级别制度以及自我革命的研究体现了新兴历史政治学方法的影响,清华大学副教授谈火生、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费海汀关于政治协商、俄罗斯政治话语的研究则可视为概念与话语分析方法的推进,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黄晨、武汉大学特聘副研究员冯先祥关于18世纪启蒙思想扩散和民国时期西学知识精英化的梳理则展现了知识社会学对于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此外,北京大学副教授段德敏、中山大学助理教授赵雨淘的研究凸显了全球史视野下的政治思想史研究对于理解当下政治现实的重要意义。三是面向实践的政治思想史研究受到重视。如武汉大学教授张星久主张从实践维度把握政治观念的意义,关注实践语境中观念的动态诠释;南京大学教授陈肖生主张应以面向实践问题的政治思想史研究增强研究的自主性、保持学科的活力以及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万健琳则围绕中国生态政治学发展探讨了实践如何驱动理论创新的问题。
面对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任务变化、学科内部张力与外部压力,与会学者也坦言其身处“尴尬中发展”的局面。刘训练认为,政治思想史研究困境主要在于议题的高度重叠与研习中不可或缺的重复性,进而造成创新的困难。他倡议学者、学术机构以及学术刊物以建构学术共同体的自觉意识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此外,与会学者也提出,将政治思想史纳入通识教育、推动政治思想史研究走向跨学科发展,是政治思想史从知识的传授、创新到应用实现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此次论坛由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办,高等学校政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政治学会、《政治思想史》编辑部承办。主论坛外,与会学者还围绕“政治思想史类教材的使用现状与编写建议”“中文版《马基雅维利全集》修订启动”两个分论坛展开研讨。据悉,第八届论坛拟于今年11月在广州召开,主题为“中外政治伦理的反思与创新”。
本报记者 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