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指出,要“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点明了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当前,东北地区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抓住时机,大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发挥市场作用
一是打造高效服务企业的一流营商环境。首先,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交易成本理论表明,加快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改革,能够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其次,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创新政府治理模式。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应扮演“服务者”和“监管者”的角色,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推动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主动做好对接经营主体的服务工作,通过简政放权、提升要素服务能力释放经营主体活力。最后,创新政府治理方法,采取清单式、透明化监管,实施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三张清单”监管。同时,要加快建设数字政府,以数字技术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简化行政手续和办事流程。
二是构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首先,在科技创新合作领域,二者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重大科技专项攻关。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二者拥有不同的资源和能力,实现协同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源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因此,应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东北产业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当好“稳定器”“压舱石”;民营企业可重点围绕市场需求推动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化转化,提供“动力源”。其次,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协同推动“固链、延链、补链、强链”。根据网络理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产业联盟、产业共建、项目合作等方式构建网络关系、形成紧密合作,最终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赢。最后,在资本合作领域,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和逆向混改。国有企业可运用资产收购、股权投资等战略性投资方式带动民营企业投资;民营企业则可通过合资新设、增资扩股和投资并购等方式与国有企业实现协同发展。
三是营造激励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首先,要建立激励干部主动担当、敢想敢干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容错纠错机制。其次,应建立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为创业投资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降低创投风险。搭建科技大市场,实现平台高效运作,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建立东北地区共享的科技创新资源平台,加强科技成果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最后,治理理论提出,构建良好社会环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因此,应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管、营商环境建设的意见反馈和媒体渠道。积极宣传推广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创业文化,优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
补齐开放短板
一是打造开放合作新前沿。要办好辽宁和黑龙江自贸试验区这两大重要开放平台,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东北亚国家开放合作,强化装备制造业、能源、粮食等产业领域合作,将向北开放与兴边富民行动相结合。同时,要加强对外开放通道建设,推进“东北—远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重要陆路通道、河海航道、能源管道等基础设施,完善面向东北亚开放的交通运输网络,降低物流成本。
二是深入推动制度型开放。为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可借鉴上海、海南地区发展经验,创新自贸区管理理念及工作机制。加大重点领域对外开放力度,放宽注册资本、投资方式等限制,推动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同时,积极探索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互补性投资模式,加强中日韩俄金融合作,探索开展中韩、中日、中蒙、中俄贸易活动中的人民币跨境结算服务,增强贸易投资便利度。
三是创新跨境电商新业态。加快推动传统跨境贸易数字化转型,大力培育壮大跨境电商产业集群,提升贸易订单接收、处理与结算效率。同时,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完善跨境电商及其相关物流与技术服务配套产业形态。此外,还应加快建立完善与数字贸易等新业态相适应的监管模式,支持自贸试验区在竞争政策、电子商务等规则上进行创新性探索。
四是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加强东北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经济区等重点经济区的经贸合作,助力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价值链体系。对于传统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国内其他地区的技术与管理资源,进一步增强东北地区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企业在东北地区落地、发展。
深化区域合作
一是推进重点区域合作。推进“哈长沈大”东北城市群建设与合作,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带动作用,通过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的合作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一体化进程。为此,应合理建立区域内部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可在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城市带上建设一体化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工业走廊、科技创新走廊,支持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协同联动,促进创新要素资源跨区域自由流动,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合力。
二是推动重点领域合作。深化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五大安全”、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营、人才科技、生态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建立完善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产业合作领域,聚焦装备制造业、粮食安全、能源保障、生态安全、文体旅融合等重点领域,协同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共同谋划建设一批符合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合作配套能力。
三是构建合作组织架构。强化东北地区区域合作决策和推动功能,可建设“三省一区书记省长座谈会”为区域合作规划决策机构。同时,应构建东北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构建由三省一区的常务副省长、政府业务主管副省长牵头专项协调的组织机制。为健全常态化沟通机制,还可构建三省一区合作“联合办公室”,将其作为区域合作工作的枢纽性机构,授权赋予其日常服务推进区域合作的一系列实务性职能。此外,也可培育非政府性跨地区合作组织,提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度。
四是优化合作动力机制。在东北地区建立不同主体间的跨区域利益共享分配机制,构建符合市场规则的区域合作、园区共建的利益共享与成本共担长效机制。例如,在项目投资建设中,探索实施产权分税制,在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园区建设中,可以根据本区域基础设施的比例确定本地分担的建设成本。同时,还要在区域合作中,探索建立跨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实现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污染同治。
(作者系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新疆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援疆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