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以科技创新推动河套地区高质量发展

2025-03-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产业支撑,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开拓新赛道,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保护治理,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内蒙古河套地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生产基地,是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创新为引擎,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发展新活力
  内蒙古河套灌区和宁夏青铜峡灌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但多年的粗放经营、大水漫灌方式造成土地大面积盐碱化,也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面临严重困境,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堵点。农业绿色发展、标准化农田建设和现代农业体系构建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而科技创新是重要引擎。一是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智能算法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应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构建“AI+”绿色农业发展体系。二是开发应用耐盐碱作物育种技术,提升盐碱地产能。三是实施标准化农田建设,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管理系统,利用光谱分析技术动态监测作物营养状态,降低黄河流域水资源化学污染水平。四是研发应用绿色植保技术,开发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构建生态平衡体系,减少农药对水资源和农产品的污染。五是推进“AI+”农业精准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区块链溯源系统,提升农产品质量。六是充分利用当地光照资源优势,建设“光伏+农业”一体化项目,建成新能源驱动农业设施。
  产业创新既是科技创新的桥梁,也是科技创新的结果。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推动产业创新,在两大灌区要建设高附加值特色农业集群,发展河套地理标志产品,打造高端品牌,推动功能性农产品开发,对接健康消费市场。要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开发秸秆基可降解包装材料,形成循环经济链条。要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推进生物技术产业化应用,为盐碱地修复提供本地化解决方案。此外,要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成立“河套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攻关关键技术。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区,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河套模式,利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激发绿色农业发展新活力。
  科技创新加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内蒙古河套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能源资源,已探明天然气、煤炭和煤层气储量均位居全国首位,石油储量位居全国第四,拥有丰富的光照资源,为规模化发展光伏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保证传统能源保障性供给的同时,需要抓住科技创新的良好机遇,通过科技创新驱动逐步实现从“传统能源基地”向“零碳能源枢纽”的跃迁,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为资源型地区转型提供方案借鉴。一是推动煤炭清洁化与碳中和技术突破及应用,进一步研发低成本碳捕集材料、CO驱油封存优化算法,探索煤化工与绿氢耦合工艺。例如,重点在鄂尔多斯、榆林等煤炭富集区建设零碳煤电示范基地。二是打造风光储一体化智慧能源基地,应用AI功率预测系统、数字孪生电网调度平台,在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等地建设“风光储氢”多能互补项目,配套重力储能、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解决风光波动性问题。三是利用能源大数据赋能产业升级,构建AI能效优化模型(如深度学习预测工业负荷),推广数字孪生矿山、虚拟电厂聚合系统,建立黄河流域能源大数据中心,整合煤矿、电厂、新能源场站数据,实现能耗诊断与智能调控。四是实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升级,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焊接、数字孪生生产线仿真技术,开发耐低温风机涂层材料,建设风电主轴轴承、光伏逆变器等高端装备生产线,推动3D打印定制化零部件生产。五是建立区域创新共同体,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孵化,成立“黄河几字弯能源创新联盟”,联合高校设立新能源交叉学科,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此外,还要积极探索与国内外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合作方式,加速技术迭代升级。
  科技创新推动数字文旅发展
  内蒙古河套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借助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创造性推动数字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一是成立黄河流域数字文旅联盟,制定“流域文化遗产元数据标准”,破除省际数据孤岛。二是设立数字文旅创投基金,对AR内容制作、文化遗产算法开源项目给予税收优惠。三是培养能操作三维建模、AI训练的原住民文化传承者。四是建设绿色算力基础设施,在库布齐沙漠光伏基地部署文旅专用智算中心。五是建立数字文化基因库,采用3D激光扫描、多光谱成像技术对石窟壁画、古建筑等进行建模,建立可修复的数字孪生体,并嵌入AI裂缝监测算法,预防文物劣化。建立非遗活态传承数据库,开发“动态动作捕捉+AI语义分析”系统,记录河曲民歌、陕北说书等非遗表演的声腔韵律、肢体语言,构建可交互式传承图谱。六是打造沉浸式“时空折叠景区”。采用AR地理叙事引擎,在黄河古道遗址部署地理围栏触发AR场景,游客通过手机扫描地貌即可显示历史水文数据、战争史诗的虚拟重现。七是创新数字文创价值链,提取阴山岩画、回纥纹饰等美学元素,赋能当地工匠快速生成符合现代审美的银器、地毯数字设计方案。八是打造文化资源智能匹配引擎,整合《水经注》《河防通议》等古籍的机器标注语料库,训练基于流域文化知识的LLM大模型,为研学旅行自动生成“晋商票号密码学”“西夏文字破译”等跨学科主题路线。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审核:李建军
  网络编辑:张黎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