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东北振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进入新时代,东北振兴战略作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从老工业基地振兴迈入全面振兴的新发展阶段。
以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为重要使命
在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之初,主要目标是改造、发展老工业基地,使之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区域。2016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的目标则转变为要“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党的十九大以后,党和国家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方略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赋予东北地区新的时代使命。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强调,“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以及在2025年2月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就东北振兴的战略定位而言,从“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区域”到“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再到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不仅反映出党和国家对东北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角色定位,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且表明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寄予更多期待、赋予更大使命。进一步看,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定位,就是要切实维护好国家“五大安全”。换言之,能否扛稳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任,已经成为衡量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发展成色的试金石。
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取得新突破,关键就是东北地区要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方面取得新突破。应当明确,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定位并不是要求东北地区以牺牲自身发展为代价,而是强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目标,以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来保障东北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具体来说,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方面,东北地区的关键任务是筑牢东北边疆安全稳定屏障,加快打造现代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着力提升国防安全保障能力。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东北地区的首要担当是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势,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东北地区的核心目标是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方面,东北地区的重要使命是加快传统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确保能源资源进口和运输渠道畅通,努力打造现代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国家能源战略储备基地以及能源技术装备高端制造业基地,全面提升能源资源安全供给和保障能力。在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方面,东北地区的核心任务是确保工业母机、重大装备等国之重器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构建关键产业备份系统,着力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水平。
在统筹发展与安全中推动全面振兴
着力构建国防安全综合保障体系。在东北亚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下,东北地区全面振兴要将维护国防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加强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大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补齐边疆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通过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繁荣来吸引各类人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二是做大做优做强现代国防科技工业,发挥东北地区工业基础优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以有组织科研打赢国防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同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国防动员体系,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机制改革,以数智技术赋能国防动员体系转型发展,加强新兴领域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切实当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东北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耕地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基础优势,加快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持续强化黑土地保护治理;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种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完善农户种粮利益补偿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运行机制,持续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培育壮大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服务赋能方式将小农户嵌入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之中。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持续筑牢东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东北全面振兴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一是践行“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理念,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持续加强天然林后备资源培育和人工林抚育,推动构建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保护体系,同时加快推进林场绿色转型发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食品等特色产业,促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有机结合。二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重点加强草原退化治理、土地沙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以及湿地保护修复,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积极开展生态资源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的市场化定价机制,探索生态产品的多元价值实现路径,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三是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和休闲度假产业,丰富冰雪休闲旅游产品供给,提高冰雪休闲旅游服务质量,吸引全国乃至全球游客到东北地区体验冰雪文化,将冰雪“冷资源”做成文旅“热产业”,促进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发展相得益彰。
努力打造全国能源战略保障基地。东北全面振兴在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先立后破”的基本原则,统筹推进传统能源产业改造升级与清洁能源产业培育壮大。一是抓好传统能源稳产保供,以现代数字信息技术赋能油气勘探、开发,切实推进传统能源增储上产,以科技创新提升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开发效率与质量,促进传统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深挖石化产业发展潜力,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和油田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率,增强能源安全自主保障能力。二是加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优势,加快风、光、氢等清洁能源产业建设,推进“风光氢储”一体化协同发展,努力打造现代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并加大清洁能源供给消纳体系规划建设力度,确保清洁能源“发得出”“供得上”“用得好”。三是大力发展能源装备制造业,以传统能源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攻关、氢能装备制造集群建设、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发展为抓手,加快打造能源技术装备高端制造业基地。
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抓手且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一是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促进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对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支撑作用,聚焦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科技创新目标,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创新链,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进程,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技创新产出质效。三是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有机结合,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现代数智技术重塑传统制造业优势;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光电信息、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前瞻布局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形成产业发展先发优势。
(作者系吉林大学东北与东北亚研究院专职研究员;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