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3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集刊研讨会(2025)在无锡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江南大学主办。
3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江南大学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集刊研讨会(2025)在无锡举行。本网记者王广禄/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志敏,江南大学党委书记吴正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吕薇洲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发挥集刊优势,服务学派建设。赵志敏在致辞中指出,紧紧围绕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扶持和振兴中国学派,大力加强有组织科研、有组织出版、有组织传播,助力提高中国学术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学术编辑和出版界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要坚持正确导向,筑牢中国学派自己的思想、理论、学术阵地,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中国学派必须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方法、中国价值;发挥平台优势,做有组织科研的组织者、出版者、传播者,以学术集刊为学术平台进一步团结凝聚各方学者、引领学术发展方向、推进学术交流激荡;锐意改革创新,努力抢占学术前沿阵地和制高点、生长点,在办优办强现有精品学术集刊的同时,及时发展代表未来学术潜力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领域的新刊;深化全球布局,加快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传播力、影响力,在学术议题设置、话语和内容创新、平台建设和国际传播方面持续发力,加大全球学术布局力度,使中国的学术前沿和学术话语在国际舞台上传播得更远更广。
吴正国详细介绍了江南大学的基本情况,重点阐述了近年来学校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形成的特色与优势。他表示,学术集刊作为重要的学术载体,在科研成果传播、激发知识创新、引领思想探索以及学术传承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学术阵地和传播平台。他强调,学派建设是学科繁荣和思想争鸣的重要基础。对学术集刊的社会功能与核心竞争力、学术集刊高质量发展与学术环境优化、学术创新、集刊内部管理改革创新深入研讨,加强学术集刊与学派建设的协同共振,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时代担当精神。他呼吁各方深化合作,在资源共享、平台搭建、国际传播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协作,共同推动学术研究与出版的融合发展,切实担负起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重任,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学术智慧与力量。
共谋集刊发展,繁荣学术事业,推动学派建设,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吕薇洲表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服务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普及和应用为宗旨,始终致力于出版学术精品。在集刊建设方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通过优化编校流程和学术规范,加强编辑管理与出版宣传,不断加强集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传播力,目前按期出版的有百余种。在深入总结中国经验、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进程中,集刊对不同学科、学派的持续性发展及其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发表具有重要的平台作用。在当下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大量涌现的学术环境中,集刊建设更具有显著的创新优势和传播优势。要从学术集刊发展的现实路径、未来方向等话题切入,共同探讨学术期刊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尤其是与学派建设共振的理论与实践方案。
来自全国各地百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学术集刊与学派建设”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交流。本网记者王广禄/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助理朱华彬主持开幕式,江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王建华主持主旨发言。在主旨演讲和分论坛研讨中,来自全国各地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学术集刊与学派建设”这一主题,就学术集刊高质量发展、学术集刊评价体系建设、学派建设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集刊编撰学术范式与中国原创学派构建、学术集刊与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以进一步提升集刊学术质量,扩大集刊影响力,发挥学术集刊建设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特别是学派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