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3月26日,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彭南生主编的《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彭南生表示,此书回答了中国近代手工业经济为什么长期存在、近代手工业的地位及其作用等问题。在对近代乡村手工业的研究中,用“半工业化”描述近代手工业的发展进程。在近代手工业与民族机器工业的关系上,存在着结构性互补、关联性互补、水平性互补和劳动技术性互补,这是近代手工业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王庆表示,《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系统梳理了1800年至2000年中国手工业发展脉络,既展现了传统手工业在近代化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又揭示了新中国手工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要贡献,不仅为学界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社会史提供了系统性理论框架与实证数据支撑,也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提供了重要学术参照。
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贾宏宇表示,这部著作系统梳理了中国近现代手工业200多年的发展脉络,全面展现中国手工业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为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社会变迁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说,著作以“中国近现代手工业的演化过程、原因及影响”为主要线索,综合运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等学科知识、学术理论和基本分析工具,深入探讨了近代手工业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河南省社科院院长王承哲表示,这部著作从宏大的叙事到具体的考据,从典型的案例到翔实的数据,时间跨度大、覆盖领域宽、涉及行业多,展现出近代以来无数传统手工业者代代相承的真实状态,反映出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结构的深刻变革,必将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深厚的学术功力在学界产生深远影响。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原总编辑耿相新表示,作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选择以长程的历史观与整体史观作为全书的历史观统领,三卷各分立一个历史时期,构建了一个由资本、技术、市场、组织、管理、社会环境(政府)构成的“六维模型”,从而使研究对象在中国的时空场景里与各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机有序地关联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