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利技术标准为基,夯实国家水安全之堤

2025-03-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国家水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福祉安康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水利技术标准作为水利行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在保障国家水安全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工程建设的质量把控,到水资源的科学调配,再到水灾害的有效防御,水利技术标准贯穿于水利工作的各个环节,为水安全保驾护航。2024年6月,水利部修订发布《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充分发挥水利技术标准的导向性、引领性、推动性和基础性作用,为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水利技术标准以规范为指引、技术为依托、指标为关键,更加注重保障国家水安全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充分发挥水利技术标准保障国家水安全的作用,最为根本的是落实好现有的水利技术标准。要深刻领会水利技术标准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加强水利技术标准的宣传与培训。相关部门应通过组织专业培训、编写通俗易懂的标准解读手册等方式,提高水利从业者尤其是基层水利工作人员对标准的知晓率与应用能力,使其在水利建设与管理过程中能够贯彻执行标准,从而发挥水利技术标准对保障国家水安全的作用。与此同时,标准的实施仅靠“自律”远远不够,还必须建立健全水利技术标准实施的监督机制。组织专业监督团队,运用先进监测技术设备,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等活动的监督检查,并将监督结果与项目验收、企业信誉挂钩,确保标准得到严格执行。而违反标准的行为,则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以维护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从而保障水利工作的长期稳定运行,助力国家水安全。

  充分发挥水利技术标准保障国家水安全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动态完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2024年水利部部务会议指出,要认真对照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全面检视评估现有水利技术标准,加快查漏补缺、及时修订完善,优化水利技术标准供给结构。一方面,需要建立标准实施的信息反馈机制,紧盯水利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技术标准的实施过程及其效果,构建覆盖水利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反馈系统,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式畅通水利技术标准实施的信息反馈渠道,收集标准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为及时完善水利技术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适时满足水安全保障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水利技术标准实施的效果评估机制,关注水利高质量发展态势,在实践中比较国内外相关水利技术标准,从而对水利技术标准进行动态更新,确保水利技术标准的科学先进和高效实用。

  针对水利行业的新兴技术和关键领域,要积极推进标准供给的多元化和市场化,确保水利技术标准的供给始终适应实际需求,为国家水安全提供更加全面适时的技术支撑。实现水利标准的引领发展,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在水利标准供给侧改革中的关系。政府应聚焦水旱灾害防御、国家水网建设、智慧水利建设等重点领域,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强化水利工程领域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并推动水利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技术标准,持续为水利先进生产力提供“保安全”“保基本”的强制性、公益性标准支撑,更好地保障国家水安全。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水利技术标准的制定,引导市场主体主动将科技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先进的水利技术标准,由“技术领跑者”变为“标准领跑者”,实现科技创新与标准研制的协同发展,从而满足国家水安全的多元化技术需求。

  不容忽视的是,随着我国水利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推动中国水利技术标准走出去,不仅能提升我国水利技术标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且为全球水安全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2023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指出,聚焦水文、水资源、水工程等重点领域,加快完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推动优势领域国际标准制定。在加快构建中国水利技术标准外文版翻译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式加大水利技术标准的走出去力度。一是“请进来”,让国外相关主体了解中国世界一流水平的水利工程,看到中国标准对水安全保障的实效,提升中国“水利工程”和“中国速度”的影响力。二是主导或参与国际水利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从而逐渐推动我国具有优势的水利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让更多国家在保障水安全方面应用中国方案。三是利用国际合作项目、对外援助项目、技术培训、项目示范等方式,增进有关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中国水利技术标准认可度,在切实解决他们水安全问题的同时提高中国水利技术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和应用范围。

  (黄永春,河海大学生态文明建设与流域保护研究院研究员;张怡,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