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彰显新发展内涵

2025-03-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懈追求的总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强有力的工具支撑和完善的机制保障。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国际公共产品供给,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构成了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重要经济基础。面对新形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迫切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与高效的经济合作框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因此被赋予全新的发展内涵与改革使命,承载着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奠定坚实经济基础的发展重任。
  提供融入世界市场的公共产品支持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参与世界市场分工已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离不开全球性公共产品的有效支撑。
  自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建立以来,世界主要大国相继发挥全球化引领者的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跨国公司逐渐成为推动全球化进程的主导力量。新自由主义盛行年代,全球产业发展遵循梯度转移的规律,依次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转移至“亚洲四小龙”以及其他具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了保守化的对外经济政策,导致全球化发展进入退潮期,原有的世界市场体系循环关系被打破。面对全球化遭遇的困境,中国基于自身的发展经验,秉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古训,积极为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市场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支持。
  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看,诸多后发国家长期面临技术、国内储蓄和外资等增长缺口问题。在西方跨国企业对外投资收缩的背景下,相关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受到影响。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者,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产能合作,如雅万高铁、埃塞俄比亚的东方工业园等,支持相关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同时,通过设立亚洲基础设施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这些项目提供融资,借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平台为共建国家产业化发展提供市场支撑。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仅囊括基础设施建设的“硬联通”,而且广泛触及制度协同、知识交流的“软联通”范畴,为全球公共产品供给注入新活力。202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提出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设立70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新增资金800亿元人民币,解决诸多国家面临的棘手发展问题。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波折,提供高效、可靠的公共产品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且至关重要。
  构建新型全球发展关系格局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彰显了中国致力于构建公平、公正世界发展格局的决心,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便以推动全球化为己任,通过主动开放举措践行对外开放承诺,积极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展现大国发展责任与道义,有效弥补了发达国家投资和贸易关系重组形成的全球产业投资缺口。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通过与世界共享产业、产能及市场发展机遇,正逐步构建并重塑全球发展新格局。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塑造了国家间新型分工关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采用“外循环”模式融入全球产业链,借由接纳来自先发地区的产业转移,加速了自身的工业化步伐。中国在关键产业领域持续加大对外投资,旨在平衡国内外市场产业与产能布局,促进形成长期稳定的国际分工格局。区别于传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中心—外围”的掠夺式分工关系,中国快速的工业化进程缩短了国内产业代际间隔,企业对外投资并非仅基于代际产业转移,而是有相当一部分实现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的平行分工。近年来,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我国优势产业对外投资进程加快,内外市场联动紧密,彰显了公平有序和超越传统的分工关系。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中国提出高质量发展,标志着经济发展模式已从增速导向转向质量导向,也意味着中国与世界市场关系的改变。通过标准和规则的提升,中国实现自律性和自限性发展;通过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措施,中国积极构建公平、开放的贸易与投资体系;通过主动削减关税壁垒,扩大进口规模,中国优化外贸结构,为其他国家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场空间。
  探索世界市场可持续发展之道
  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回应构建怎样的内外市场关系、建设怎样的外部市场空间的重大战略布局问题。面对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复杂态势,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加速推进新型投资和贸易体系的构建,为中国参与国际市场设置了诸多障碍与挑战,中国需重新探索并塑造与世界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促进新发展格局为使命,承载着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的重任。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深入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与空间布局,力求在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的竞争格局中找到更加稳固的平衡点。历史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覆盖了欧亚大陆的内陆地区,以及以南洋为核心向西延伸的沿海地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基于全球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充分考虑特定时段的发展局限,从历史、文化和地缘等多元维度出发,深化投资贸易关系的融合,促进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未来世界将形成中国国内统一大市场与世界市场之间更具产业结构互补性、地缘经济性和历史文化传承性的新型分工关系。当前,中国与东盟及日韩等亚洲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得益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和实施,投资与贸易规制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适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发展诉求
  外部形势的复杂变动对中国外交阶段性任务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充分展现了中国致力于推进全球化的良好愿景。
  新时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相应政策设计需要适应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提出,共建“一带一路”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这意味着共建“一带一路”发展理念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更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五个维度的关系。面向下一个“金色十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任重道远,承载着新的时代使命。
  2024年12月,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有效克服地缘冲突影响,正确处理增强共建国家获得感和坚持于我有利的关系,切实保障我国海外利益安全。这意味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立足形势变革的紧迫性,积极应对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等因素带来的国家间利益关系问题,发挥平台载体作用,有效推进机制化建设,更好地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正被赋予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主动塑造全球经济秩序的新发展内涵。
  (作者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陈茜(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