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2025-03-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社会结构与人类认知边界,为教育体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可能,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审辩能力,以应对人工智能在程序化任务中的替代性威胁,同时规避技术决策中的伦理风险。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要尤为关注人的主体性,注意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警惕教育沦为效率至上的技术附庸。
  一、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审辩能力
  人们往往从技术的角度去谈论人工智能对于教育方式方法的影响。但是,人工智能对于教育的更深层次冲击应该是教育内容而非形式。在过去由人脑完成的大量工作不断被“外包”给智能系统这样一个时代,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首先必须正视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是无法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以及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培养这样的人。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意识区别于一般动物意识的重要标志,而创新能力是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形式,体现了人突破既定条件、主动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看似也能创造新内容,但本质上是在人类设定的程序和算法框架内进行的一种被动的、基于数据和指令的生成行为,主要依赖于对大量数据的学习和分析,通过识别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来进行“模仿性创造”,虽然在形式上可能看起来新颖,但在本质上缺乏真正的原创性和突破性。因此,当人工智能逐渐接管程序化工作,人类的独特价值首先必然是体现在创新方面。无论是从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还是培养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人,我们未来的教育都必须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
  人工智能缺乏意识和主观能动性除了约束其创新能力,还使之出现“AI幻觉”“数据偏见”等问题,预示了“认知外包”所面临的风险。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如果完全依赖人工智能进行复杂决策,很可能会做出造成重大损失的错误决定,而且在很多时候会强化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使弱势群体更加边缘化。这就凸显了人的“自觉性”的重要性。人工智能时代给人类带来的最大危机或许就是放弃主体性。为了对冲这种风险,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审辩能力。这一方面有助于他们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泛滥的时代辨别信息真伪,避免为其所误;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反思和应对技术所潜在的伦理风险,面对技术的“冷血”做出恰当的价值判断与伦理选择,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二、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依旧要以人为本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新的可能,乃至被视作一种颠覆性力量。但无论是形态上的变革,还是内容上的重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也依旧要坚持以人为本。
  第一,教育培养的应是具有主体性的人,而不是更高级的“工具人”。人们在谈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往往总是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发展技术或是使用技术的能力,而往往忽略如何让他们学会驾驭技术。到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仍然是立德树人。当技术这把双刃剑的剑刃变得更加锋利时,我们更加要注重如何在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得技术为人类所用,而避免人类为技术所害。此外,我们还要警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演变为人工智能赋能应试教育,将学生推入更深的“刷题”深渊,抑制他们的深度思考与创新思维发展。 
  第二,教育不能没有“人味儿”。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确实可以日益替代越来越多的教师传统工作,甚至瓦解部分学校功能。因此有些极端的技术主义者认为人工智能终有一天会取代教师和学校。这种观点显然漠视了教育的人文意义,并将教育窄化为技能培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高质量的师生交流与互动,还需要在与同伴的集体校园生活中实现社会化。人工智能没有意识、没有情感、没有价值伦理观,如果完全由机器而非人来培养人,人类就是在自取灭亡。实际上,越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越是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人际互动被人机互动所替代,教育中的“人味儿”便显得愈加重要。这不是说教育要拒绝人工智能,拒绝现代技术,而是强调只能是“人用技术”而不能变成“技术用人”。例如在运用“双师课堂”时,应是人工智能配合教师开展教学,而不能本末倒置变成教师给人工智能“打小工”。
  第三,坚持教育是基本人权,是人类共同利益。人们长期以来总是习惯用效率优先的工具理性来看教育,导致教育中的优绩主义,一方面强调基于“能力”“成绩”的优胜劣汰,忽视教育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一项集体公益事业;另一方面忽视家庭背景、经济资本等背景因素对个人“能力”“成绩”的影响,掩盖教育分层背后的结构性不平等并将之合理化。在谈论“人工智能+教育”时,我们给予人工智能在改善教育公平方面以极大期待,但现代技术遇强则强、遇弱则弱的特点也伴随着“数字鸿沟”问题,很可能成为拉大教育不均衡的一股强大新生力量。毫无疑问,新技术的发展总是最早在发达地区得到普及,总是在更具优势地位的家庭得到应用,而“优绩”评价标准总是偏向技术优势群体。因此,当人工智能导致教育“加速奔跑”时,我们需要给予那些容易被技术落下的弱势群体以更多的关注。
  三、人工智能将使“应试教育”的优势荡然无存
  许多不赞同否定“应试教育”的人都是认为对于底层人民而言,“应试教育”是他们最容易实现向上流动的阶梯。为什么许多人会认为是应试教育让自己改变了命运呢?因为在他们看来,是应试教育帮助他们考了高分,考上了大学,然后找到了好工作,取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过上了让更多人羡慕的生活。对于很多人而言,这确实是事实。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高考成绩越来越不能跟“人生赢家”简单画等号,而且这一现象近年来越来越明显。这并不是说我们又进入了“读书无用”的时代,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如今年轻人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多元,一方面“行行出状元”正逐渐成为现实并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人生赢家”日益有了越来越多的“版本”,而不是只有“拼学历”“吃财政饭”这一条道路;另一方面,随着“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就业制度的变革,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需要自己到劳动力市场中去竞聘,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学历背景越来越成为影响年轻人就业结果的关键性因素。
  很多人可能会说,直到最近,各种统计数据依旧显示名校毕业生、高学历人员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中更具有系统性优势,这就意味着应试教育的回报依旧是丰厚的。诚然,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如果应试教育比素质教育能带来更好的就业,那么应试教育就会更受青睐。这也是为什么喊了这么多年的素质教育,反对了这么多年的应试教育,但应试教育的主导地位一直得不到撼动,而素质教育总是被视作“空谈”的根本原因。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日益被人工智能替代甚至是超越,而死记硬背、大量做题却恰恰正是应试教育的典型特征。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遭到颠覆,越来越多的传统岗位被人工智能替代。我们完全有理由预测,应试教育的短期回报将不断降低,而长期危害将日益凸显。当越来越多的人感慨于ChatGPT、DeepSeek等大模型的“神通广大”时,我们还要用应试教育来培养不如机器好用的“工具人”吗?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2024年重大项目“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研究”(VDA240012)阶段性成果】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资深教授;丁瑞常,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方鸿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