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之路日益清晰

2025-03-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年以来,一场以人文学科“精英过剩”为标志的文科专业倒闭潮不期而至,由欧美发端而席卷全球,引发知识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面对此潮冷静思之,与文科倒闭潮高度关联的“文科无用论”并非始于今日,而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以科技为先导的“科技新时代”以来,时起时伏的一种高等教育现象。只不过,随着人类文明踏入人工智能时代或曰“数智时代”的门槛,由于缺乏就业竞争力,原本只是限于认知维度的“文科无用论”,大面积扩展至现实生活世界,甚至以席卷全球的文科专业倒闭潮的形式猛然爆发出来。
  细加分析,这场文科专业倒闭潮并非不加区分地冲击着文科各领域,而是有所弃取。首当其冲的是以研究与传承人类文化及思想理念为本的传统人文学科,如哲学、伦理学、历史学、语言学之类。相对而言,偏于应用性与现实性的社会科学诸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之类,则相对稳定。
  首先,缘于人类在其演化过程中,对于物质层面的功用化乃至功利化追逐日益压倒精神层面的理念求索与价值追寻。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日益泛滥的功利主义思想与行为,对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观构成极大挑战。自然,作为以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为研究对象的精神园地,看似无所功用的人文学科,因其先天的非效用特质而被率先发难。与此同时,人文社科对本领域的学科发展现状也当有清醒的自我认知与反思。人工智能新时代,全球社会之于人文社科诸学科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但传统文科尤其是人文学科的人才培养,尚不能适应此种革命性变化所提出的新诉求。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世界不同地域的高教界几乎同时出现“文科衰败论”、爆发文科专业倒闭潮的症结所在。
  其次,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数智时代的来临,人的社会主体性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人工智能的出现,并非仅仅只是一场限于计算机领域的技术革命;放宽视界来看,它意味着一场无死角覆盖人类生活诸领域的社会性革命。因此,它不仅会根本改变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样态,而且会触及与冲击社会生产关系的既成结构。它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能够独立做出决定和创造新想法的技术。因此,其对以理念创造与供给为职志的知识界包括高等教育领域的强烈冲击,表现为能够通过以大平台、大数据与大算力为基础的算法控制知识人的思想与行为。久而久之,甚至使从业者丧失独立思考的兴趣与能力,沦为人工智能所饲养的“无脑宠物”。其典型性“临床表现”,则是以生成式AI论文写作为表征的“数智式学术研究”。君不见,在网络上搜索“AI智能论文生成系统”,跳出的各色“AI智能论文自动生成神器”其自诩的超级功能令人目不暇接。更令人哑然和瞠目的是,其还可“贴心地自带查重报告”!因此,大学生患上“AI依赖症”的说法一时甚嚣尘上。
  当下,DeepSeek的横空出世,更是为人工智能热再添一把薪火。其所开发的DeepSeek-R1模型,在后训练阶段大规模使用强化学习技术,在仅有极少标注数据的情况下,极大地提升了模型推理能力。这一模型与现有诸般模型所采行的技术路径显然大不相同。正如有专家所言,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现在所走的技术进路,是把算力集中起来,把参数推上去,以使人工智能得以进行复杂的推理、学习、感知和决策。按照这样的人工智能路数走下去,世界的前景会是怎样?那将是非常中心化的人工系统。这个系统需要大量的资源与能量的消耗以及芯片算力的集中,而DeepSeek的面世,则意味着这一技术进路遭遇严峻挑战。原因在于,DeepSeek在逆转这一既成趋势,使得人们在未来可以用更小的数据库、更少的语料、更小的系统,便可实现更高标准的智能。
  置身科研成果量化评价已成为丈量学术成果价值高低的不二标尺的大环境之下, 在以“AI智能论文自动生成神器”为标志的人机互动关系结构之中,何止是高校文科生,整个人文社科学术界所遭遇的,都将会是“主体失位”“思想失能”的窘境。而如此这般的“数智式学术研究”之于从业者的挑战乃至替代,首先即意味着以远离现实生活实践与“田野芬芳”为特性的人文学科及其从业者的思想失地与失能。
  当作为精神家园的人文学科被人工智能所蚕食甚至鲸吞之际,人文学科乃至包括社会科学诸学科在内的大文科,正在遭遇未曾有之的全球性危机,已成无以回避的客观事实。在此“奇点”将至的巨大挑战面前,传统人文学科是坐以待毙,还是顺应人工智能发展大势另寻新路以焕发生机?幸而,足以为文科教育与学术研究止颓的那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新路,已然日渐清晰,那便是适应人工智能之时代性要求,超越传统文科教育的“新文科建设”之路。
  “新文科”概念早在1980年即由美国“斯隆基金会”提出。新文科诞生的缘由在于随着应用型学科崛起与传统文科的式微,文科教师或学院显露生存危机。新文科将经典专业与当下时代需求相结合,优先考虑综合和跨学科学习,保证所有学生完成体验活动。新文科是为培养与发展学生跨文化及多样性技能、系统、设计思维等“21世纪技能和思维方式”,而对学校文科教育进行的一系列技术性革新,旨在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实现跨学科的融合与交流。由此,新文科不仅包含了将新技术与传统文科相结合的内涵,而且更加强调虚与实的交互与融汇。
  中国的新文科建设,源于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四新”建设中的明确表述,旨在推动人文社科新发展,以适应新经济、新科技发展的时代要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的新文科建设虽然有其基于国情的独特之处,但在倡导与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以适应科技发展新趋势等方面,则与国际社会的新文科建设深度契合。
  置身“四新”学科建设大系统的“新文科”建设,其在学科建设维度的核心着力点,在于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以期实现人文学科之间、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诸学科之间、人文社科与理工农医之间的交叉,从而在相异学科的碰撞与融合之中焕发人文社会科学的生机,同时为学生提供复合型跨学科学习的教育场域。面对数智时代即临的大变局,其在时代性建设方面的核心着力点在于锚定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数智时代新要求,把新技术融入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专业之中,构建数字人文研究新生态;同时深化人文社科诸学科与专业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育“人工智能+教育”新业态,进而提高人文社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如此看来,“新文科建设”正是顺应数智社会对于人文社科学科发展的新要求,以实现人文学科与人工智能互动共赢、比翼齐飞的时代性举措。在新文科建设进程之中,一方面通过大跨度学科交叉的方式,化解传统文科的学科细分因而创新乏力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及课程结构体系改革,将数智技术赋能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以使文科教育满足数智时代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趋势。换言之,就是将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学科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一体化统筹,以“数智人文”与“人文数智”双向奔赴、相济相成的大视野谋划,化育“人工智能+人文教育”新生态。由此观之,“新文科建设”正是应对以“生成式AI”为标志的人工智能大挑战、为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学科教育与研究止颓从而焕发其生机的战略性决策。
  (作者系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郭飞(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