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引发对教育的猛烈冲击,对人文学科的影响尤为突出,一时间人工智能能够替代人文学科的言论在坊间不胫而走。毋庸讳言,人工智能作为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对我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人文社科领域也确实替代了许多过去需要人工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完成的基础工作,在流程化、制式化公文写作领域甚至超过了一般人工的水平,但如果就此而论人工智能可以完全取代人文学科恐怕为时过早。我们应在新技术背景下综合分析人工智能对教育界的整体影响、对研究范式的影响等,就此,笔者想谈三点看法。(阅读原文)
大抵可把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视作人工智能新技术革命的完成,这场革命正在引发科学研究范式转型,而其完成也亟待科学研究范式的进一步转型,尤其迫切需要文科与理科超越相互分化、相互割裂所造成的专业主义的片面性;受限于这种片面性,传统文科、理科都无法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作出应有贡献,并且也必将越来越不适应即将来临的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从现象上看,近几年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突破性发展和广泛性应用,国内外有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始裁撤文科,显然误判了相关现状和发展趋势:现在突出的问题,不是文科与理科谁多谁少、孰强孰弱,而是两者相互割裂所造成的片面性。(阅读原文)
当前的生成式AI技术对科学研究的影响需要审慎评估。生成式AI本质上只是一个效率工具,虽然在文献综述、增强检索、虚拟筛选、技术预见等方面能够实现部分的“加速研究”,但自身还存在诸如预训练不足、“幻觉”、“偏见”等诸多问题,在现阶段还没有实现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的能力。当然,对生成式AI的冷思考并不意味着否定AI技术未来的飞速发展以及即将获得的巨大突破。当通用AI诞生之日,或许才是“对人文信息分析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之时,到那时,对科研范式的影响也许才会真正走向深入。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快提升AI素养,借助生成式AI的能力,提高人类自身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改善教学和科研方式,不断探索AI赋能科学研究的可能性。(阅读原文)
人工智能的终极意义在于扩展而不是替代人类价值。实际上人的价值也是不可能被替代的,AI始终只能是人的工具和助手。人不仅仅表现为逻辑思维,其先天禀赋还包括独特的自由想象力,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还能够进行基于常识和反事实假设的推理,依据直觉感悟做出决策判断。人有七情六欲,有自由意志,这才是人类创造力的原始动力和源泉。人有喜怒哀乐,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人还会疲倦、会遗忘、会心血来潮、会情绪化,而这些“缺点”恰是人工智能所永远不可企及的感性能力。不少人担心,一旦机器拥有了意识就会毁灭人类;其实更应担心的是,人类正在丧失本能的人文情怀和同理心。人工智能时代“人文”的价值将更加凸显,范式转型强烈呼唤着人文价值的回归。(阅读原文)
当前的科学已进入复杂系统时代,所涉数据规模愈发庞大,且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已有科学方程求解所涉变量过多、计算复杂度过高,从而出现“维度灾难”现象。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4S)所具有的维度拟合能力、数据模式抽取能力、深度搜索能力等,对于缓解以上难题,以及推动前沿科技创新具有重大意义。学界甚至将AI4S视为继实验范式、理论范式、仿真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范式之后的“第五范式”。但是,在充分认识人工智能重大潜能的同时,也要冷静分析其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辩证看待AI4S的未来发展,避免非理性的吹捧与狂欢。(阅读原文)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兴技术不仅改变了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对知识生产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多数社会科学研究者也对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希望借助新兴技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但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速迭代,一道又一道的技术门槛接连摆在我们的面前,而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可能并不擅长去解决技术层面的障碍。因此,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科学研究迫切需要有组织的科研,需要跨大类学科的有组织科研。(阅读原文)
编辑:张雨楠 赛音 李秀伟 齐泽垚
质检:禹瑞丽
设计:何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