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 通讯员 王傲雪)3月14日,《山东外语教学》编辑部举办的全新融媒体栏目“半日茗”云说第十期推出。邀请浙江工商大学教授蒋承勇为主谈嘉宾,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查明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陶家俊为与谈嘉宾。本期云说由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山东外语教学》主编王卓和潘洁老师共同主持,主题是“我们如何不“失语”?——文明互鉴与文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文明互鉴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注入开放品格
蒋承勇首先讲述了“失语”问题的由来,提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须站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的高度。中国的文学研究在接纳外来理论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套用和过度阐释等问题,导致了我们的文学研究出现了失语的现象。随后,蒋承勇对“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如何坚持文明互鉴”的问题进行了阐释。他结合文学术语的世界和本土旅行与我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重新阐释了文学的定义,从中国的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起源出发,历时地审视了文学概念的嬗变过程,考察了中国的文学研究与外国文学理论本土化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他认为,现代意义上指向审美的艺术层面的文学概念是在中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不断互动中生成的,是文明互鉴、中外交流的产物。他就“如何尽量避免失语和文化的强制阐释”的问题作出回答,提出文学研究要坚持文明互鉴的原则,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定自主立场,注重两者兼顾,在坚持中国视野、中国立场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遗产。要坚持新时代自主知识体系和文明构建的立场,在弘扬中国文化的同时,接纳外来的优秀文学研究话语。
蒋承勇认为,外国语言文学的学者要坚持本土立场,建设既有民族属性,又有人类文明新形态特质的自主知识体系。这也是文学研究避免失语的必由之路。文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动态的、开放的。最后,蒋承勇强调了中国话语“走出去”需要创新,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走出去”的中国话语要具有生命力,代表中国的声音,代表中国的学术高度。
中国文学现代化要“古今并蓄,中外兼容”
查明建从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等维度呼应了蒋承勇的发言。他介绍了建立中国自主话语体系的目的和历史进程,阐明了“自主”知识体系与“自成”知识体系的区别,认为中国的文学研究领域要主动作为,从“自成”转向“自主”,从“自在”走向“自为”,提出原创性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他提出,文学研究应结合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认为中国文学现代化要“古今并蓄,中外兼容”。他还提出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做到不失语”的问题,即保持开放的态度,建立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双重话语体系。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是外语研究的核心工作,要在中国立场和世界视野的辩证关系中培养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文学思想。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有机构成的一部分,既要吸纳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又要深度参与世界文学的发展,进而达成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
陶家俊从六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见解。第一点,他针对当代中外文学乃至整体社会科学的失语问题,提出要从中国文学现代性出发看待中外文学的现代性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翻译引入的基础上发展的,必须注重外国文学研究的批评意识;第二点是要重新定位文学,站在文明的高度上去看待文学,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面对智能时代的拷问,必须确定文学的边界,回归文化本身的精神特质和传承;第三点是要对外国文学研究进行多层结构性重置;第四点他重申了外国文学研究“失语”的问题,结合实例阐述了当前研究中过度引用外国理论评价的问题,提出要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在中外对话交流的双重视域角度上进行研究;第五点强调要从全球的视角研究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要回到文学本身
对谈结束后,云说嘉宾回答了观众的一系列学术问题。蒋承勇从辩证的角度回答了“在进行中西方文学比较时,用外来理论进行研究会不会失去自主话语”的问题,他表示,文学研究是要走向世界的,这种研究本身就属于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一部分,只要恰当地融通中外就不会失去中国的本土立场。陶家俊提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不能排斥西方文论这门课,并指出中外文学课程切割的现状,点明了当前外语课程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强调外语教学中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阐明了重建知识课程体系的重要性。查明建提出,外国文学教学要回到文学本身,文学研究应当由不同的文学感受引申出不同的理论,而不是把文学的情感收束到单一的理论之中。此外,借助人工智能的帮助,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学的魅力所在。
王卓对本期云说进行总结。她认为,我们在思考文明互鉴对文学自主话语体系建构的意义的同时,还应思考文学对人类和社会发展以及文明互鉴的独特作用和意义。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文科学的价值更为重要,人的认知、审美的能力是人工智能技术所无法取代的。尽管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人文学科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但文学仍是人类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文学研究者不能仅仅会做文本分析,更应该深度思考文学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属性,进行多维度的文学研究,更多地思考文明形态以及人与社会发展的相关问题。王卓认为,此次云说三位嘉宾的演讲就体现了这些特点。首先,他们的演讲体现了人文学者对人类发展的“大问题”的关注和深度思考,充分体现了人文学者的使命感;其次,他们的思考是辩证的、系统的、科学的,以开放的心态和辩证的思维,在中外文化之间对话和协商,为构建中国文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架构起一个系统的、有效的文明互鉴的文化谱系。这些思考对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解决文化“失语”问题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