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周雪松)3月7—9日,第三届全国外国文学研究眉湖论坛暨第二届外国女性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为“女性与共同体”。
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莉教授回顾了眉湖论坛的发展,阐释了论坛的初衷与定位。她指出,同一性和异质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永恒议题,本次论坛旨在打破学术壁垒,促进跨学科交流,呈现外国文学研究的女性视角,强调在文学谱系下展现文学多样性的重要性,并推动消除性别偏见,在时代变迁中探寻连接之道,让女性文学为社会发展添彩。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主讲嘉宾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女性与共同体”这一主题,展现了多元对话。
清华大学曹莉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永远的乌托邦:从山鲁佐德说起》,围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及文学经典《一千零一夜》,论述了女性作家的叙事魅力及其文学乌托邦所传递的精神力量。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丽亚教授的报告围绕吉尔曼的《她乡》及其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认为“女性与自然认同”并非吉尔曼在作品中的核心立场,而是为想象性别平等提供范例,以展现女性、男性和自然共存的理想共同体。复旦大学桑德罗·荣格(Sandro Jung)教授作题为《<富尔彻女士备忘录>中地域女性诗歌与文本共同体》的报告,就文集的出版地及作品所表征的空间,探讨了该文集的地域性特色,勾勒出一个由女性作者们所组成的创作共同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雪岚副研究员从《黄色墙纸》与《觉醒》两部作品谈起,结合女权主义理论及当下女性题材文艺作品,探讨了“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两种说法,鼓励广大文学研究者积极参与到女性文学批评实践中,通过上课、读书分享会、研究会等方式,阅读女性文学作品并尝试构建女性文学共同体。北京大学修立梅副教授聚焦于剧场小说,以艾丽丝·默多克的《语词孩子》为例,深入阐释了小说与戏剧之间的跨媒介关系,以及作家对语言与现实、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山东大学李保杰教授围绕海外华人文学中的金山主题,谈到在海外华人文学叙事中“留守女性”一直是被忽略的群体,发现金山叙事中隐藏的女性声音,才能更好地描摹出“金山梦”背景下华人流散历史的全景。
东南大学柯英教授的报告题为《蛛网中的“凡妇”世界:<勿忘塔兰泰拉>里的澳大利亚女性共同体》,就小说背景与创作缘起、毒蛛之舞中的女性集体记忆、女性的多维表达场域,以及女性共同体的建构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小说中的女性共同体既是对澳大利亚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也是对女性主义文学传统的创新性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冰教授的报告题为《女性经验的多元化书写——A.S.拜厄特与女性共同体》,探讨了拜厄特笔下知识女性的生命境遇,赋予其笔下人物以多元面相,女性们基于性别、身份、情感困境的共同性而互为镜像,呈现出某种共同体潜质。
北京外国语大学车琳教授以“从《妇女城》到《第二性》——法国女性作家的共同体意识”为题,指出相距500多年的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和波伏娃都通过文学实践探讨了女性困境,将女性从被言说的他者转变为言说的主题,不仅为女性共同体赋权,而且表明女性既是家庭、社会共同体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也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的推动者。中国海洋大学李锋教授在报告《时间穿越中的命定悖论与性别身份——对<你们这些还魂尸>的女性主义解读》中,借助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理论,认为作品不仅对传统的生理性别提出了挑战,且突破了女性的传统定位,重新诠释了生育对于女性的意义。杭州师范大学何畅教授的报告题为《奥斯丁小说中的“闲言碎语”》,从“gossip”的词源谈起,指出女性社交与女性友谊长久以来被污名化,而18世纪中期英国的蓝袜社则体现了女性以“会话”参与到时代讨论中;奥斯丁小说中女主人公们在所谓的“闲言碎语”中调和了群己关系,并构建起良好的公共生活。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的晚上,论坛期间举办了题为“走向美好和睿智--女性作家创造力从何而来”的特别座谈活动。特邀嘉宾分别围绕斯托夫人、乔治·爱略特、弗吉尼亚·伍尔夫、多丽丝·菜辛、苏珊·桑塔格、A.S.拜厄特等女性作家,对她们创作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文学主题等进行了多元阐发,探讨了女性作家创造力的源泉与价值。
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莉对大会进行总结发言,肯定了此次会议主题“女性与共同体”的研究价值与当下意义,回顾了我国外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历程,强调了女性视角、女性主题、女性学者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高晓玲教授在闭幕辞中也进一步阐述了“女性与共同体”这一主题的深刻内涵。她认为,第三届全国外国文学研究眉湖论坛暨第二届外国女性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凸显了外国文学中女性在家庭、社区乃至国家等诸多共同体中所承担的关键角色,呈现了女性共同体的特质,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此次会议不仅为外国女性文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也必将助力新时期全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全面发展。
与会学者合影(主办方供图)
本次论坛由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外国文学》编辑部,郑州大学工会女工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