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兵(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总编辑)
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负责编辑出版《历史研究》《历史评论》《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高质量办刊努力引领新时代中国史学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
一是深刻领悟学术期刊的职责使命。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办好新时代的学术期刊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品质的学术期刊首先要坚守为人民做学问的初心使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不动摇。其次,要成为高端学术成果的发布平台,能够代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再次,高品质的学术期刊不能只是高端学术成果的集散地,或者说,不能把学术期刊办成论文集,而是要有自己的办刊理念,通过刊发什么样的文章,向学术界传递应该研究什么问题,以此引领学术研究的前进方向。最后,高品质的学术期刊不仅担负着刊发高质量研究成果和引领学术创新的职责,而且还承担着培养学术新人、推动国际学术交流的使命。
二是大力推动历史学与相关学科融合发展。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推动跨学科研究、交叉学科研究,是新时代中国史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历史研究》作为我国历史学领域的顶级刊物,必须在推动学科融合上走在前头、做好表率。近年来,《历史研究》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史与世界史、历史学与考古学、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对话交流,组织了“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融合”“国家治理视域下的疾疫与医疗”等笔谈;围绕文明起源与发展、中国特色考古学构建等问题,刊发了一批历史学与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乃至自然科学跨学科对话的论文。《历史研究》2024年第9期刊发的《“多源现代性”视域下德意志启蒙思想家的中国知识生产》一文,运用量子力学中的“纠缠态”原理研究世界范围的现代性问题,认为现代性的起源和发展既非一元,又非多线,而是某种“纠缠态”,即各地虽然存在距离,但在现代性的形成过程中却存在着相互关联的影响,共同描绘了“多源现代性”的历史画卷。例如,对于中国的赞赏与批判,构成德意志启蒙运动中国知识生产的真实进程,进而汇聚到德意志现代性乃至西方现代性的建构运动中;与之相对,中国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与反思,同样构成中国现代化的源泉之一。
三是积极引导人工智能在历史研究中的规范使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席卷全球,以人工智能、量子力学为标志的新兴科技深刻影响着历史学的研究方式。新时代中国史学如果不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就无法占据国际史学制高点,就会失去未来。近年来,《历史研究》《历史评论》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历史研究的深度融合。不久前,我们在全面调研《细胞》杂志、《科学》杂志、《自然》杂志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关于人工智能的使用规范基础上,推出了《关于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使用的启事》(以下简称《启事》),对人工智能在史学论文写作中的使用边界和使用规范作出了明确规定。《启事》明确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投稿中的应用,仅限于语言润色、文献检索、数据整理与分析、思路开拓等辅助研究环节。《启事》明确要求,投稿须出具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相关情况的书面说明,并签署作者承诺书。《启事》明确拒绝存在如下情形的投稿: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生成文章的主体架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改写既有研究成果;虚构工具信息或隐瞒使用情况;伪造或捏造文献、内容与数据等。这则《启事》全网推送后,引起史学界乃至哲学社会科学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赏,被普遍认为具有引领性意义。
四是努力培养青年学者。学术期刊不仅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平台,也应该是培养青年学者的摇篮。《历史研究》作为我国历史学领域的顶级刊物,不能形成路径依赖,不能迷信和追逐名家大家,要善于发现新人新作,敢于刊发新知新见。为此,我们2014年创办了青年史学家论坛,至今已连续举办十一届;我们在审稿时,不搞年龄歧视、身份歧视,为具有学术潜力的青年作者包括博士研究生提供修改的建议、打磨的机会、发表的平台。2024年,《历史研究》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其重要目的就是为那些处于科研重压下的青年学者提供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让他们更有盼头、更有尊严、更有理想。
办成高品质学术期刊,关键因素是期刊编辑。优化面向期刊编辑人员的学术评价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人才选拔机制,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高素质编辑队伍,让期刊编辑聚精会神办刊物、一心一意谋发展,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