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明传统 助力文明互鉴

2025-03-21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51期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贺方婴(《古典学研究》执行主编)

  2024年11月,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发来贺信,提出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为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古典学研究人员的殷切期盼,也为《古典学研究》进一步指明了办刊方向。

  《古典学研究》的建刊历程和学术定位

  《古典学研究》前身是于2010年创办的《古典研究》(国际辑刊),每年4期,连续出刊至2018年,后改名为《古典学研究》(辑刊)在国内正式出版,是国内第一本古典学研究的学术辑刊,更名后共计出版8辑(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随着在知网上线,辑刊时代的《古典学研究》获得国内多所“双一流”高校相关专业认可。2023年8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在院党组亲切关怀和科研局的大力支持下,《古典学研究》期刊正式创刊发行。这极大地鼓舞了我国古典学研究人员,坚定了我们学术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古典学研究》期刊的创刊是中国学术界具有重大学术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作为我国古典学研究领域第一本同时也是唯一一本专业期刊,该刊势必成为我国古典学研究的风向标和引领者,是未来的中国古典学界参与国际古典学研究建设的桥头堡。

  从2010年的《古典研究》到2023年《古典学研究》,在13年的刊物建设历程中,主编团队一直将中西古典文明对话与互鉴作为办刊宗旨和期刊初心。《古典学研究》每一期都做到中西并重,既有西学文章,也有中学文章,这种突破学科界限、打破中西古典学壁垒的办刊风格也是国内独一无二的。从创刊之初,主编团队就是抱着创百年名刊的抱负和志向起步。因而,我们将论文质量视为刊物的生命线,从实际编刊理念上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贺信精神。

  《古典学研究》主编团队深知,中国的古典学研究要自觉立足于自身文明传统,重视中华文明的传世典籍和思想智慧的阐释,在与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互鉴中,重新焕发古老文明的现代生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弘扬中华文明的精神。我们不仅要重新拓展传统古典学以古希腊罗马为核心的学科边界,更要赋予古典学以新的时代意涵,重新定义古典学的内涵与外延。

  古典学研究的学术门槛高,研究难度大。古汉语、古希腊语、古典拉丁语这些冷僻的古典语言是古典学研究的重要依托,学者除了要有扎实的古典语言基础,还要有“甘坐冷板凳”的刻苦精神,要有传承这一冷门绝学的志向。《古典学研究》期刊作为全国古典学研究的旗帜性刊物,肩负着培养和发展古典学研究专业人才队伍的重任。

  《古典学研究》的建设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外文所”)是中国西方古典学研究的开拓者。20世纪80年代,外文所拥有全国顶尖的西方古典学人才(罗念生、陈洪文、水建馥、王焕生)。他们在古希腊罗马经典的翻译方面为我国的西方古典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未来,以《古典学研究》期刊为学术阵地,我们将进一步聚集我国古典学研究的学术资源,加强与国际古典学界的学术交流及合作,把《古典学研究》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并引领中国的古典学研究发展方向的旗帜性期刊。从教科融合的角度来看,《古典学研究》期刊也必将有利于推动在多学科交叉背景下建立古典学一级学科的学科发展目标,成为古典学学科建设的有力抓手。

  此外,古典学学科的时代属性决定了现阶段的《古典学研究》作者年轻化、专业化的特征。因而,我们格外重视挖掘和培养青年作者,注重在海外学子中培养有学术潜力的作者。希望未来的古典学大家是从《古典学研究》作者起步,《古典学研究》能成为他们正式迈入学术界的起点。

  《古典学研究》的下一步工作重心

  经过多方努力,《古典学研究》克服了种种困难,于2025年正式由半年刊转为季刊公开发行。在获得社会各界热烈期待和重点关注的同时,我们的担子也更重了。目前,《古典学研究》编辑和期刊宣传工作全部由外文所古典学研究室4名专业研究人员承担。团队努力克服编辑人员不足的困难,包括主编刘小枫在内全员上阵,每月召开三次审稿会,全过程参与期刊审稿工作。未来,《古典学研究》将尽快成立正式的编辑部,加大中国古典学和西方古典学编辑人才的引进力度。

  为更好地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和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古典学研究》下一步将围绕建设中国式古典学研究展开工作。我们将从研究方法、学科建设和文明互鉴等方面推动古典学界进行深度思考和跨学科对话,并通过合办学术论坛、专题工作坊等形式,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互动,以选题设置和研究热点引导建设中西合璧的中国式古典学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高莹(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