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

2025-03-21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51期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王炳权(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政治学研究》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推动力量。《政治学研究》从以下方面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工作。

  引导学科的发展走向。通过与学界的沟通交流,推动研究范式转换。构建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需要革新既有的研究范式,突破不适应新要求的“路径依赖”。《政治学研究》强调由“小政治学”向“大政治学”转变,强调理论上由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实践上结合中国政治建设实际,积极落实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服务党和人民事业的要求,反对“西教条”,研究好党和国家政治建设中的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问题,有效阐释“中国之治”的密码。

  《政治学研究》发挥体制和行业优势,通过中青年作者座谈会、小型高端编研审稿会等编研交流形式,持续传递“大政治学”理念,做足沟通工作,向整个学界传递《政治学研究》上的成果要体现“为人民做学问”的政治要求,要体现“以学术讲政治”的质量要求,要体现“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内容要求。

  设置自主的知识议题。通过稳定的议题设置,聚焦研究重点。“大政治学”的理念要落实在具体的议题上,不能空置、泛化。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选定和涵养若干个构建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的生长点,明确用稿导向和选题方向,以一年、三年、五年为阶段性周期,形成系列成果。一个阶段的议题总目录,应该反映学界在这个阶段的学术贡献和知识创新。

  通过设置“新时代政治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华古典政治文明”“国家治理”“基层治理”“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计算政治学”等专题、专栏,适时发布阐释中央精神的议题指南,体现主体性、实践性要求,既推动学界的新学术体系、新学科体系建设,又推动政治学研究的关注点汇聚到“国之大者”“党之大者”上来。

  发挥核心作者的示范作用。通过核心作者的榜样力量,传导学术走向的变化。根据议题设置,向与刊物理念契合、对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具有强劲推动力和学术影响力的老中青三代作者约稿。打破代际、圈层、学派的区隔,强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专属哪个学科、哪个世代,而是众人的事,请大家都在“国之大者”上做政治学的言说。

  一些稿件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的阐释、对中国民主理论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的阐释、对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论思考等,既透辟分析西方政治学的得失,又彰显“中国叙事”的力量,是摈弃“西教条”、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范例。

  增强责编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编辑团队的全方位把关,贯彻采编工作的详细意图。编者与作者之间一对一的交流,是贯彻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目标导向和“引领”意图最到位的办法。编辑团队向作者强调四个要求: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做学术前史、分析问题要有马克思主义视野;二是成果的理论基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框架,改变“以西方理论匡正中国现实”的做法;三是处理好根本研究方法与具体研究方法的关系,反对用具体方法替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方法;四是强调解决“读懂中国”的问题,要求在议题研究范围内,熟稔相关中央精神,对接当下中国的政治发展实践。

  通过不断向作者传递强化知识创新的意图,推动相关作者更加自觉地融入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共同体之中。此外,办刊工作切实执行“集体审稿制”、严格规制发稿权,正人先正己,以公心掌公器,以此来强化作者对编者的尊重、信任和真心认同,也希望能够为风清气正、阳光健康的期刊业态和学术生态汇入清流。

  保护和激发青年作者的积极性。培育青年作者群,对有潜力的青年作者的稿件采取“不拒绝”“不放水”的办法,投入更多精力,向青年作者提出多轮修改建议、提供多次修改机会,做足涵养功夫。

  一些作者把修改过程稿交给自己的学生学习参考,一些作者与同侪分享发表经验,正反馈突出、正能量充盈,潜移默化中将青年作者的研究取向、学术视野、成果内容向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目标拉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高莹(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