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世界主要国家都把互联网作为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的重点,把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作为谋求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方向。
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作为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正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动能,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李晓钟著,科学出版社)一书,正是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围绕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理论与发展现状、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经济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及其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经济效应、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支撑机制和保障体系四大主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结合实证研究与案例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富有新意的研究结论,是一部高水平的创新之作。
构建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但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理论行系统研究仍有待于深化。作者通过对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调研,从理论上剖析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系统研究了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内涵、特征、类型、运行机制、发展动因、关键影响要素、评价指标体系、推进机制、实现路径、支撑体系和产业政策等,构建了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理论框架,从而展现了本书理论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创新特色。作者通过调研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发展,通过对典型企业案例的剖析,揭示了推进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发展的模式特征、实现路径、法律制度与政策支持体系等,总结归纳出其共性和差异,从内涵发展驱动、市场需求驱动、协同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驱动、生产服务化驱动、智能制造驱动等六个方面,构建了推进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发展“六力动因”模型;从网络基础与网络安全、互联网核心技术与融合标准、人力资源、资金要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与互联网平台、制度环境与政策体系六个方面构建了推进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发展的“六大关键要素”模型。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关键影响要素入手,研究推进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机制和路径,为我国推进互联网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指导。
研究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产业竞争新优势重构模式。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发展孕育了大量新组织、新业态、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改变了产业组织模式,模糊了传统产业边界,促使产业发展理念、产业体系、生产模式、业务模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互联网+产业”的模式,使得传统行业能够运用互联网思维去改造自身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重塑企业的整个价值链,构建竞争新优势;通过“互联网+产业”的生产要素配置,生产经营模式呈现在线化、去中心化、个性化、碎片化的特征,实现传统产业组织结构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不断变革,呈现扁平化、网络化和无界化方向发展的态势。作者运用多学科交叉和定性定量方法有机结合的手段,深入探索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发展的演化机理,揭示大数据驱动、互联网平台支撑等新生产要素的作用机理特征,探索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下开放、共享、包容、动态、时效等经济特征对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政策理论等的影响和变化规律,构建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下产业竞争新优势重构模式的分析框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产业竞争优势提升的理论与政策问题,从而丰富了产业经济学的竞争优势理论,拓展了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揭示互联网技术、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本书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从多个层面研究互联网技术的作用机制特征,揭示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影响的驱动机制与影响效应。通过对浙江省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电子信息产业与汽车产业融合、从信息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耦合切入,研究其融合绩效于特征。通过以中国省级层面和浙江省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揭示互联网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特征。通过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世界主要贸易国家为研究样本,研究揭示互联网对进出口贸易的传导机制和对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的影响非线性特征。同时通过深入研究互联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揭示了随着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强势崛起,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作者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技术创新、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乡收入差距、绿色发展效率、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绩效的总体影响、传导机制和门槛效应等,揭示数字经济的影响特征和实现路径。
提出加快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本书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梳理和总结了主要国家在推进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发展中的政策和实施效果,探究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多级政策体系的联动机制,及其政策实践中的冲突解决与均衡实现的内在机制,明晰我国推进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与保障因素,从完善互联网与产业经济的融合发展机制、创新生态支撑体系、创新服务平台、健全法律保障体系等方面,构建“四位一体”的多维支撑体系。作者还从多个层面研究了多主体均衡的利益实现机制,设计和优化政策体系既政策的作用机制。例如,作者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政府补贴对互联网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以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为案例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市场与政府存在的双重失灵的现象,并提出了破解路径。作者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我国进一步提高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化水平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智力支持。
《互联网与产业经济融合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一书是在李晓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融合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的研究成果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智能服务产业化路径发展研究》的部分成果的基础上修改和补充而成的。该专著信息量大、数据资料翔实、案例丰富、见解独到深刻,值得业内外人士关注。
(作者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