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全育人”推动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发展

2025-03-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在研究生教育改革推动下,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培养类别及形式也更加丰富。然而,研究生群体在年龄跨度、专业能力、个人素质以及社会阅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复杂的生源背景无形中加大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难度。多数高校研究生教育实行弹性学制,研究生可在一定条件下根据自身发展自主选修课程、灵活调整论文进展,甚至可以灵活申请毕业时间,这导致教育管理工作量激增,管理效率及质量必然受到影响。由此可见,传统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实际需求,亟须通过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提升管理质量。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模式能协同多元管理主体、树立系统性思维,在教学全过程贯彻育人理念,对于提升研究生教学管理质量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深化体制改革,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发挥育人主体合力,成为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
  实施校院两级协同管理
  为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行政权力与教学权力的均衡发展,高校应简政放权,将研究生教育管理纳入学位点建设体系,由学位授权点负责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培训等工作。高校应充分认可并相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管理能力,通过权力下放建立高校与研究生培养单位共同管理的模式,发挥高校在教育管理宏观调控中的优势,强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术权力,提高其教育管理积极性。在此模式下,高校主要负责研究生教育统筹规划与管理服务工作,并结合实际情况及管理需求,与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共同制定研究生教育管理实施细则。研究生培养单位作为学位及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应与学校相关管理部门一同肩负起自身职责,参与完善研究生招考、教育教学、奖励资助、就业管理、实验实践及资源规划配置等一系列工作。而为落实全过程育人理念,研究生培养单位应从招生环节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引导及考核,并在后续课程教学、论文开题、论文送审、答辩、实践教学及就业指导等各个层面融入思政教育。
  建构全员育人管理机制
  广义的全员育人在于充分调动政府、高校、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协同发挥育人作用,以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狭义的全员育人主要涉及高校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等主体,要求其在明确自身职责的基础上实现对研究生的全面指导。为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全员育人,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优化育人主体结构,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其一,强化高校教师在全员育人中的主导地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导师在育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高校应建立健全教师遴选制度,重点考察教师的师德师风,并通过学术论坛、科研沙龙、学术会议等形式扩大教师对研究生人格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应通过制度保障导师在育人方面的处置权、经费使用权及学习权益,引导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储备及个人修养,以自身的良好品德影响学生。此外,教师应主动破除唯论文论,打造“专业教育+思政教育+日常管理”为一体的育人模式,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其二,逐步提升教辅人员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责任。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高校不应将全员育人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应该通过制度完善、机制保障、资源支持等确保全员参与其中。高校教育管理领导层是政策解读者与执行者,为提高管理成效,可通过信息反馈、师生评判等方式发现管理纰漏;学生工作人员可在工作中予以人文关怀,提高研究生的幸福感及满意度。其三,注重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研究生教育管理不仅需要政府的统一领导,而且需要企业及社会力量的参与。为此,高校可以将研究生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借助企业力量促进产教融合发展。
  加强专业管理队伍建设
  不同于本科教育的规范性素质教育,研究生教育是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专业教育,在教育管理中要注重因材施教。研究生培养目标决定了教育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素养,即不仅要掌握良好的教育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具备较高的思想品德与职业素养。为此,高校应与时俱进提升管理人员管理理念,强化责任意识,定期组织学位点负责人、研究生教育分管领导、学生工作人员、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及导师外出学习或参加培训活动,帮助他们及时掌握最新的教育方针及政策,在自我提升中保障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此外,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也有利于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一方面,高校应完善激励机制,通过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展示、优秀辅导员及导师评选活动给予优秀管理人员奖励,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绩效工资等方面向其倾斜,使管理人员更愿意主动参与教育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应制定完善的惩罚机制,通过通报批评的方式纠正部分管理人员工作懈怠、拖拉、态度不端等行为,以负强化方式激发管理人员主动性。
  采用先进教学管理方法
  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落实全方位育人理念,需要高校管理人员合理运用多种管理手段及方法,多维度提升教育管理成效。为此,高校可完善研究生党建教育工作,通过基层党组织集中学习形式提高党建工作影响力,还可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鼓励研究生向优秀个人及群体学习,多渠道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考虑到研究生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管理人员可以尝试采用小组合作教学、项目式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为研究生综合素养提升创造条件。此外,高校应加强网络教育管理平台建设,以网格化管理降低研究生教育管理难度,以资源共享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多校区高校应允许研究生通过一站式网上办事平台申请成绩单打印、开具在读证明、差旅费报销等一系列事务,极大缩短办事流程,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
  全过程渗透的创新管理
  全过程育人是指在研究生从入学到离校的整个过程中贯彻育人理念,确保将思政教育渗透进研究生成长各环节。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研究生而言,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要渠道,高校应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课程中增加科学思维及科学家精神等内容,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对于高年级研究生而言,高校可与当地企业合作,在实际生产中寻找和发现研究课题,以专业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强化研究生服务意识。此外,高校还应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融入,通过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讲座、个体与团体辅导等形式舒缓研究生心理压力,潜移默化地提高研究生心理素质。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研究生培养目标已由传统精英式转变为多元化目标共存的情况,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也应与时俱进地进行优化调整,以满足当前社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发挥多元主体合力,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主动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理念。同时,高校研究生管理人员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能力,探索科学管理方法,在教学全过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助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玲(报纸)贾伟(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