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揭示教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大价值,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长期关注西部基础教育,2025年全国两会,他带来缩小区域教育差距,提升县域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和优化西部县域教师编制管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相关提案,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阐释和学理支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从2015年起杜海峰就把目光投向西部县域范围内的基础教育。2016年以来,他带领课题团队就县域基础教育问题在陕西宁强进行调研。2024年12月,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杜海峰将关注目光投向县域范围内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问题。他在调研中发现,西部县域范围内的教师在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方面普遍薄弱,存在专业教师缺乏、基础技能不足、实践环境受限、政策激励不足等问题,亟须精准化、系统化的政策支持改变现状。顺着人工智能教育这条线,杜海峰进一步发现,县域范围内存在教师编制总量超编,而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等课程结构性缺编这一问题。
“西部县域义务教育段教师编制问题突出,影响教育公平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问题包括教师队伍总量饱和与结构性缺编并存,以及教师队伍老龄化与结构断层问题。”杜海峰提出,要建立编制动态预测和调整机制,根据生源变化调整编制规模和结构; 强化县管校用,建立弹性“编制周转池”,统筹调整区域内编制资源;建立与优化“转岗”“特岗”编制制度,促进学科间编制教师合理流动;对在编教师进行“职业生命周期管理”,根据不同年龄段教师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和发展路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针对西部县域教师在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方面的不足,杜海峰建议通过引进和培养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师素养,包括设立专项计划和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完善县域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资源支持,如智慧课堂改造和建立教育资源统筹中心;建立激励与考核机制,如绩效考核和培优计划,以持续提升教师能力;加强区域协作与资源共享,通过跨区域培训和东西部对口支援机制促进教师能力提升。
杜海峰表示,学术界要坚定为人民做学问的价值立场,主动走出书斋,深入基层服务第一线,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学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