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颁布实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25-03-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是我国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它全面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举措,为确保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如期实现擘画了宏伟蓝图,明确了行动指南,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支撑和强劲动力。《纲要》颁布实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纲要》是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教育事业发展纲领性文件
  《纲要》是基于中国国情、教情,面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国际竞争需要,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作出的总体安排和全面部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将教育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团结领导人民完成扫盲教育攻坚和“两基”教育达标两大历史任务,并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不断引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纲要》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事业发展的百余年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引领教育强国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颁布实施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纲要》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反映国家、社会、人民等不同层次主体核心诉求的教育政策。《纲要》虽被冠以“教育强国”之名,但其是以教育强国为主题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事关教育事业发展整体,事关教育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纲要》围绕教育强国建设主线,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分两步走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面向近期高起点开局,为教育强国建设打牢基础;第二步面向中长期高质量推进,指向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纲要》共计十一部分,除总体要求外,其他十个部分均基于问题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采用“问题导向+解决方案”的务实架构,聚焦国家教育事业发展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系统构建起涵盖教育改革关键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政策矩阵,确立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四梁八柱”体系。《纲要》兼顾教育强国建设宏观战略蓝图和具体实施路径,体现出鲜明的战略性和行动性特征,为今后十年立足中国实际推进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范本。
  二、《纲要》是首个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教育行动计划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中国方案,包含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维度的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强国建设与促进人的现代化密切相关,将会通过促进人的现代化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纲要》作为实现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顶层战略规划,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例如,在扩大人才供给规模上,部署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占比等一系列创新举措,都将培养更多更优质的人才,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助力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纲要》是实现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顶层战略规划,深刻体现了国家战略需求对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也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的重视,其颁布实施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三、《纲要》是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顶层制度安排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教育强国建设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赋能国家创新体系。《纲要》科学擘画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的顶层设计框架,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提供坚实的战略支撑,为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增强国际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以宏阔的文明视野和深远的战略思维,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从党的二十大首设专章系统阐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内在逻辑,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入贯彻并接续递进这一顶层设计,明确要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实现了从战略定位到系统部署、从理论创新到实践突破的重大跃升。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三者统筹发展的内在机理。《纲要》立足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的战略全局,强调构建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与其他七大体系相互作用,通过实施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并部署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搭建校企联合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平台,建强技术转移转化等专业人才队伍,面向国家创新能力提升需要,实行“沃土计划”“脱颖计划”,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推动学科融合发展,超常规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支持濒危学科和冷门学科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形成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的制度框架,为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供了长效制度支撑。
  四、《纲要》是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这一美好愿望是14亿多中国人的共同愿望,是14亿多中国人共同的梦想,具有最广泛的民族共识、最强烈的民族情怀。中华文化血脉中始终流淌着尊师重道的文化基因与崇智尚学的精神密码。《纲要》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人民美好愿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举措,体现了我们党的人民立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推动我国实现了从教育弱国到教育大国,再到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蜕变,增强了人民的教育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历史思维思考教育强国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强调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实现由大到强的系统跃升,为中华民族增强历史自信奠定基础。因此,从历史纵深来看,《纲要》的编制、颁布和实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纲要》基于教育的人民属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基本教育需要的基础上,着眼于建成教育强国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将有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教育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石,助力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方鸿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