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理解新时代治国理政观念体系重在实践性、时代性和系统性

——评刘焕明教授《新时代治国理政方略研究》

2025-03-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新时代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面向新征程的宏伟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凝练出的一整套思想观念体系。这套体系可谓逻辑严密、内容翔实,富有实践性、创新性和前瞻性。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各项重大方针、政策和原则的高度概括,是各个领域具体工作需要遵循的基本指南,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坚持理论从实践中来,并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和理论的双重变奏中积极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应有的中国式内涵,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从观念体系的角度系统梳理这套基本方略对于在新征程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刘焕明教授的新著《新时代治国理政方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以下简称“本书”)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立足实践,彰显经典的当下意义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形成的创新理论成果,无疑属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范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面临的社会变革是前所未有的,当前面对的实践创新也是前所未有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着丰富的核心思想、核心观点、重大判断、主要方法等,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律和路径的认识提升到了新台阶、新层次,进一步提升了对共产党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建设理念和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认识水平,拓宽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视野。

  实践是观念的来源。本书进一步阐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在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得到系统阐发,并确立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秉持共同富裕的基本立场,党和国家的工作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需要通过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实质性提高来检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则一定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意识到改革开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开放的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立场上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把人民作为一切改革的出发点,这不但表达了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特征,也反过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完善。

  观念的体系化不仅仅在于其合乎逻辑,更在于实践中的引领性。本书深度聚焦“如何实现发展”和“实现发展的理论”。发展的观念有着严密逻辑性,发展的价值取向最终由发展的逻辑来规范,也会对我国社会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的指导作用。观念对行动的推进是否顺利,取决于发展观念是否合理。本书详尽表明,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在核心领域制定的详细要求解决了诸如提供足够的发展动力、降低地区间差异、注重环境保护、激发发展活力以及共享发展成果等诸多问题。

紧扣时代,重申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

  意识形态是观念体系的核心体现,本书反复重申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治国理政观念体系本身就体现了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只有正视、重视这种价值引领,才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作者结合当前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指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从内在角度看,要进一步树立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价值追求,把人民至上、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作为执政之根本;从外在角度看,则要有效开展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观点、错误思潮的深入批评。对此,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建议一针见血。例如,要有的放矢地在深刻认识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基础上展开批判,先深入到其观念内部,才能有效展开批判。又如,要基于经济社会的变化开展自我批评。不但对经济、社会等领域出现的问题,走过的弯路,要勇于批评,对曲解、歪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行为更要勇于批评。只有勇于批评,才能还原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赋予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生命力。再如,对意识形态建设,也要勇于创新。改革开放的诸多成果客观上要求理论本身与时俱进,理论只有合乎逻辑地解释历史、回应当下,才能不断增强其自身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进而引领日益复杂的社会思潮。

论证严密,系统涵盖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的完整部署

  宏观与微观、一般性与具体性相结合是本书的写作特色。从顶层设计到具体部署,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军事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思路、新举措和新目标,本书都作出了详尽阐述。这些阐述并非简单的内容杂糅,而是合乎逻辑、合乎历史的深刻解读。作者提纲挈领,从党对一切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切入点,指出党的领导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义。以此为起点,作者深入分析了党建工作的若干问题,特别是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问题。书中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在我国的推进模式是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三不”机制。这种机制既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要求,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作者指出,党建引领下经济才能实现健康快速发展,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个根本方法,要坚持效率优先、质量第一、公平和谐相统一这三个基本目标,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协调协同、有序、联动、公平、多元与和谐六大特征。经济发展的深层机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战略。接下来,要进一步看到政治生态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基础和深层动力,明确改革对制度优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于改革的这种不可或缺性,作者又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作者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但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制度的执行力同样重要。这就涉及提高执政党治理现代化水平和促进发展水平的现代化,在全社会构建崇德守法的治理模式和治理风气,加快构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不断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最后,本书以坚定“四个自信”收尾。物质水平的增长、观念的创新最终必然会体现在精神面貌上。“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是党对全体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

  总之,本书在内容上实现了整体和部分、分析和综合的统一。既有古今中西之别的宏大叙事,也有关切基层、关注地方的微观视野,对于何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新时代应当如何治国理政等问题,作出了详尽而又系统的介绍。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徐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