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查建国 陈炼)3月1日,“当代中国青少年保护与犯罪防治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会议提出,要加强对青少年保护与犯罪防治40年的阶段性学术总结,传承老一辈司法学者与实务专家将理论转化为服务党和国家需求的实践精神,进一步强化理论研究与实务探索的交流合作新模式,形成青少年保护与犯罪防治合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法治贡献。
加强青少年司法保护,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司法机关、法学院校的职责。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表示,在青少年保护与犯罪防治研究领域,广大师生要进一步增强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将积极支持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学科建设模式,持续强化与司法实务部门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政法院校服务党和国家需求的能力。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贾宇提出,保护未成年人始终是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基本,坚持宽容但不纵容是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重要原则。数字赋能是促进各级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全新路径,当前已经开发了诸如少年审判帮教提示预警、侵害未成年人从业禁止监督、家庭教育指导协作等一系列应用产品,以数字司法织密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
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才能持续推进青少年犯罪预防治理和保护事业的创新发展。中国犯罪学学会会长万春认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低龄化、暴力性、网络化、智能化等特点。中国犯罪学研究要传承、创新中国犯罪治理的实际和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坚持中国犯罪治理和犯罪研究的自信。在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敬大力看来,要坚持把程序完善研究作为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刑事诉讼中平衡保护与惩戒,将教育感化挽救方针贯穿侦查、起诉、审判全过程,怎样构建跨部门的未成年人犯罪防治协同机制等前沿问题,亟待我们深化研究。
“时代给予我们广阔平台,每一代人都肩负着独特使命与责任。”华东政法大学功勋教授徐建提出,中国在青少年保护与犯罪防治研究方面积累的经验和理论具有独特价值,且实践效果显著。相关学者要将学术理想融入国家法治建设,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学术使命感,深耕青少年犯罪预防和保护领域,为我国少年司法制度作出创新性贡献,让更多国家了解中国青少年法治建设的独特做法。希望学者牢记党和国家需要,牢记为了孩子的家国情怀,以科学和与时俱进的方法稳扎稳打、深耕细作,在接续奋斗中书写中国少年司法制度新篇章。
研讨会由华东政法大学和上海市法学会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