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文化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国年画因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和吉祥的寓意构成春节文化的主要视觉元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加强以年画为代表的非遗国际传播,以画为媒叙写美好中国故事,向外界传达全人类文化价值共识,有利于展示中华文化中的“真、善、美”。
传统木版年画的国际传播
木版年画的海外输出可追溯到明代中期,海外藏家对中国年画产生浓厚兴趣,称其为“年”的图腾。清代晚期,年画成为来华外国人猎奇收藏的一项重要内容。19世纪末,以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等地为代表的年画艺术逐渐被国际市场发现,海外的收藏者和学者对年画的兴趣增加。流传在海外的部分珍贵年画作为“中国奇观”被各国的年画爱好者收藏,欧洲、美洲及东亚等各国博物馆中均有数量可观的中国木版年画藏品。近代传统木版年画在海外的出版可追溯到19世纪初,出版内容或将木版年画归类为民俗版画,以插图的形式讲解近代中国民间风俗信仰,或是将木版年画视为近代中国民俗信仰文化研究的切入点,从多学科视角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之谜。
近代中国传统木版年画在海外的流布、收藏以及译介出版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各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但这一时期的传播主要是被动的,缺乏文化主体性。中国传统年画成功“走出去”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年画作为独特的美术表现形式,构图和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表现力;二是年画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三是年画承载着祈福纳祥、欢乐喜庆的美好愿景,容易与国外受众产生情感共鸣。
传统年画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实践经验。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年画国际化传播在面临新挑战的同时呈现出全新内涵与深远意义。优化年画的国际传播内容、模式和路径,不仅可以推进全球文化交流与互鉴,丰富中国非遗国际化传播研究,更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传播能力,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海”,进一步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优化数智时代
中国年画的国际传播
年画在时代变革中也遇到了传承保护的困境,其国际传播因语言和文化障碍频频受阻。数智社会为年画的保护、创新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应以数字技术与智化为核心特征,挖掘重塑文化内涵,优化全球传播路径,助力年画完成“实用到文化”和“静止到流动”的转变,突破原有瓶颈,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输出的推动力。
第一,针对当前年画非遗技术濒于失传、图片散乱保护不足的问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对年画的整理、认定、保存和研究工作,提升传承和传播效果。在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上,构建基于多模态融合的年画图片分析模型,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和语义提取技术对有价值的传统年画加以搜集整理、建档归类和及时鉴定。同时,利用数字化摄影摄像和三维立体扫描技术对现存实物、手稿、雕版和纸质作品进行图像和模型采集,以图像记录、视频记载、文字叙述、音频记录等形式构建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模态资源数据库,方便年画研究和传承的同时,为数字化开发应用奠定技术基础。
第二,年画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挖掘一直鲜有突破,可以鼓励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高水平的年画专项研究工作,充分挖掘年画的当代价值。天津大学成立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设立了第一个国家级年画保护与研究机构——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建立了专业的年画网站,邀请众多国内外汉学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共同专注于年画的史料挖掘和理论体系构建。近年来,不少学者借鉴如图像学、民族志等艺术学、人类学、传播学和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开拓年画研究视野,呈现了立体的非遗年画叙事观察视角,对年画的历史、流变、发展、内涵、特征、技艺、传播与应用等的认知不断加深,以非遗年画传承、叙事和创新为主题的学术文章在国际期刊的发表数量近年明显上升,年画研究的学术价值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第三,针对年画传播模式单一的窘境,通过媒体融合实现技术创新,以故事感、未来感和体验感提炼年画中的文化符号,提高年画对外传播声量。数字融合为年画的国际化传播赋予了新的内涵,大带宽、低时延和海量链接技术的支撑以及视像化技术的提升,促使非遗年画通过液态流动完成时空位移,在去程式化的过程中更加生动多元。5G、VR、AR等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强化非遗与数字传播的结合,使受众突破固有的传统化主题和标准化空间演绎,增加对传统年画形象的新奇感。例如,在故宫的数字沉浸体验展“宫里过大年”VR虚拟现实技术中,有受众参与互动的门神年画、可供沉浸体验春节场景的“冰嬉乐园”等。这将年画等非遗充分整合进入境旅游项目,开发年画AR滤镜或VR互动,增强外籍游客体验感。数字融合还推动了非遗与现代科技、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一系列新颖的文创产品和服务,在年画衍生产品中植入非遗元素,加快非遗传播的多层次、多方位和立体化转型,完成年画的活化、转化与创化,为年画国际传播与赓续发展注入“新活态”。
第四,年画部分非遗传承人存在国际语言不通、海外传播和运营经验不足等局限,年画国际传播应拓宽渠道,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主动“走出去”和积极“请进来”,构建高效的非遗传播国际语言体系。年画因其复杂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符号而难以被多数外国受众深入理解。有些对外宣传“靶向传播”力度不够、优质内容与共识性评论的双向互动力不强、字幕翻译不精准等问题仍客观存在。一些非遗年画传播人不具有国际语言表达能力,缺乏国际视野,导致沟通不畅甚至传播受阻。针对上述困境,首先,依托数字化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高效整合和深层次挖掘年画非遗国际传播资源,搭建国际化的数字网站,利用数字博物馆进行规范的多语种传播,解析年画图案背后的文化寓意,提升对受众定位的精准度,拓展年画的国内外受众群。其次,培养一批懂得年画管理经营的跨文化交流人才,打造“中国非遗年画”“走出去”工程。2024年5月“武强年画”在开罗成功展示,2024年10月《杨柳青木版年画》(中法对照)一书的推介会在法兰克福顺利举行。这两次非遗年画“走出去”活动均由富有海外经营经验的年画推广者组织或主办,超越了地理和文化界限,以多种方式持续向国际社会展示并推广以年画为代表的中国非遗,提高了中国在文化传播中的国际话语权与全球影响力。
年画是中国非遗和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加强年画国际传播建设,全面提升年画的非遗国际传播效能,有助于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人工智能技术可有效助力年画国际传播,以年画为代表的非遗艺术在当前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中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支有力的文化力量。
(作者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