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丽 王奕懿
在全球化浪潮下,春节这一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继被列入联合国假日,从“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之后,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既彰显了春节文化的时代魅力,又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春节申遗成功并不是单纯的被认可,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生命力的全球性肯定。随着春节全球化的进程,需要思考其作为全球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及其如何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春节全球化拓展
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意义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春节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当下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形态,重要性愈发凸显。比如,南美洲的巴拿马已连续两年举办春节庆祝活动;纽约的帝国大厦除夕点亮“中国红”,以表达对春节的祝福和庆祝;旧金山的唐人街每年举办花市街会,进行迎春活动;澳大利亚的悉尼等地先后将春节列为法定假日。春节全球化是全球人类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征,具有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
首先,春节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情。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春节也逐渐走向了世界舞台中心。春节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人类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肯定,也是对中华文明重要意义的再认识和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再对话。至今,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将春节设定为法定节日,世界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春节民俗活动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连接中西文化的坚实桥梁。在世界各国,春节的法定化、参与人口的多元化、民俗活动的规范化,为春节构建了传播文化与情感的空间,国际社会在春节活动中的文化互动与体验进一步加深了参与者对春节文化的认知与了解,进而促进参与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共情。同时,春节文化融入了各国的文化理念中,虽然具体习俗有所不同,但都保留了祈福、团圆等核心文化符号。春节,在朝鲜被称为“年节”,在韩国被称为“雪日”,越南则用桃花、金橘等装饰房间,祈求丰衣足食。春节在不同国家的在地化让春节文化在人类文明交融之中得以彰显和新生,同时促进春节文化的情感与精神认同。这既展现了中华文化和睦、和谐等文明理念,又有助于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彰显了联合国倡导的多元、包容的文化价值理念。
其次,春节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节日内涵强化了人类文化的意义共通。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所崇尚的“天人合一”“阖家团圆”“和谐和平”等价值取向,寄托着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追求。在全球化语境下,不同文化能够彼此互动交流、相互借鉴吸收并协同发展。春节所传递的文化理念在世界诸多地区获得了价值层面的广泛认同,逐渐演变为全人类共有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追求。每至新年伊始,人们走亲访友,互致美好祝福与新年问候,这一行为深刻彰显出中华儿女对家庭亲情的珍视以及对朋友情谊的呵护。这与西方世界的感恩节、圣诞节的意义内涵不谋而合。基于此,饱含丰富情感内涵的春节能够更加有效地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积极参与其中,承担起凝聚多元共识、连接中外文化、促进世界沟通等使命,从情感传播上为中西文明交流搭建了情感共通的重要桥梁,打通了民众之间共通的意义空间,进而实现由情感共同体到意义共通体形态的凝结。
最后,春节所寄托的家国情怀象征着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共享。春节作为我国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传统节日,不仅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也是维系和强化个人、家庭与国家的情感纽带。春节所秉持的倡导人际和平共处、家庭温馨和睦、社会安定和谐的文化理念,精准承载着中华儿女源自生活实践、历经岁月沉淀而形成的最为质朴纯粹且具普适性的价值观念体系。尤为关键的是,这一观念体系与现代社会所尊崇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高度契合且相互呼应,共同为全球范围内世界文明的和谐共生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石。在日益全球化的当下,春节全球化既是中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务实行动,也是推动世界文明和平、和睦、和谐相处的价值追求。纵使各种文明在各自发展历程中异彩纷呈,但千枝万叶、各不相同,正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寻求不同文明价值理念之间的“同”与“通”,便是春节文化的破题之所。春节申遗成功,正是世界文明扩大共识、加强“心通”、推动文化价值共通、促进世界文明价值共享的精神基石。
春节全球化开拓
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进路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认可,同时也能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重要作用。因此,春节全球化将成为当下人类文明交流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并能够以自身的文化逻辑形塑当下文明交流交融与发展革新的新面貌。探究春节走向世界的进程可以发现,春节全球化持续以“文化共情—意义共通—价值共享”的媒介逻辑与实践路径,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认知唤起,拓展共通意义空间。在跨文化交流的复杂场域中,探寻不同文明的最大公约数以达成文化共情,乃构建有效文化传播机制的关键所在。在多元文明的互动进程中,由于文化语境的殊异性以及理解维度的多元性,往往容易产生认知偏差与误解。而积极寻觅多元文明之间潜在的情感共通纽带,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障碍,促进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接纳与认同,进而提高传播效能。春节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实质就是一场跨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进程。尽管中西之间存在宗教信仰、礼仪习俗、艺术审美等多重文化差异,但彼此都对春节所蕴含的“阖家团圆”“和谐共生”等价值理念有着一致的追求。从传播学角度来说,秉持求同存异的理念,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具有不同国家背景与文明信仰的民众主动靠近、亲近并深入探究春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而且能够在双方互动交流的进程中持续增进彼此文化上的理解深度与情感上的友谊强度。例如,“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突出“欢乐春节,和谐世界”这一主题,为世界了解中国搭建窗口。自2010年启动以来,“欢乐春节”已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数千场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超过1亿人次。这种基于情感共通和文化共融的交流互动模式,为实现春节全球化提供了成功案例,借助“文化共情”的方式,讲述一个富有共同兴趣与价值理念的中国故事,通过各国人民的情感共鸣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互鉴。
以情动人,拓展人类文明共通意义空间。春节作为非遗的重要代表,通过构建全球意义共通体并进行跨文化深入互动沟通,实现情感期望满足,使得蕴含情感意义的春节文化不仅能够唤起相似情感体验,引发彼此情感共通,还能为进一步交流互动提供共通意义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这精准道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球人类的共同情感追求。因此,透过春节文化的情感传播建构情感共同体,不仅可以实现从文化共情到意义共通的转变,还有利于春节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共通意义边界的拓展。在跨文化交流实践中,个体在共通价值导向的引领下,会逐步淡化不同国家或文化群体身份的边界与差异,积极主动地融入春节文化的圈层与归属体系之中,进行中国文化与中国故事的话题讨论与意义互动,实现观点和情感的互相补充,最终形成趋于一致的意义空间,进而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更明晰地呈现春节全球化的意义。
情理交融,实现多元文化价值共享。春节全球化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不仅仅在于实现文化共情、意义共通,更在于如何让跨文化个体形成与春节文化价值内涵高度一致的认知和判断。春节全球化,既要发挥跨文化个体情感认同的驱动力,也要注重建构多元文化群体间的意义共通空间,增强“理”的说服力。通过情与理的深度融合,有效消弭偏见与歧视的壁垒,形成文化价值共享的传播合力,进而深化全球对春节文化意义和价值的认同与共鸣。要实现以春节全球化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必须通过跨文化个体高度的情感联结,为不同文化语境的群体建立共通的意义通道,在文化的碰撞与激荡下,促进群体间的情感共振与价值认同;将春节全球化嵌入“多元文化关系”中,从而提升春节文化融会贯通的复合能力,并以意义交换、情感共振等传播方式推动意义通道的情感定向,进而形塑跨文化群体的认知模式,达到对春节全球化价值内涵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共享,真正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总而言之,在全球化进程和跨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春节文化走向世界,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理念的共识凝聚,也是促进全球文明互鉴的重要里程碑。中国要始终坚持在文明交汇中求同存异、博采众长,以交流超越隔阂,互鉴超越冲突,包容超越优越;在不同国家文明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实现文化共情,打造多元文化意义的共通空间,并以情理交融实现多元文化价值共享,进一步讲好春节全球化故事,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繁荣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新媒体传播自主知识体系的脉络谱系与建构理路研究”(23FWXB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舆情与国际传播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