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理论框架,在地化强调身份与认同的构建,重视不同地区的差异,立足本地。在地化虽与众多学者推崇的本土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所指并非完全相同。本土化研究强调地方自身功能效用,而相比之下,在地化研究更重视行为体之间的互动作用。从研究视角上看,在地化研究是以进入本土来客的视角出发的。在地化学者具备了非在地化学者无法拥有的优势,他们无需像非在地化学者那样以外来身份介入一个陌生场域,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当地的社会环境和生活习惯,从而节约了生活成本。此外,在地化学者不必经过一些非在地化学者在进入田野调查之后所必须经历的角色转换。
太平洋岛国在地化研究的现状
当前,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太平洋岛国出现了一些在地化学者,他们聚焦太平洋岛国同外界在气候变化、海洋传统知识等方面的互动。
海洋同太平洋岛民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全球海洋体系与太平洋岛国海洋体系的互动从未停止过。凭借悠久的海洋文化以及完善的海洋体系,太平洋岛国在全球海洋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些在地化学者对此给予了关注。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太平洋岛国本土人类学家艾佩利·浩欧法。他系统概述了太平洋岛民“海洋人”的身份,认为太平洋岛民是世界上最适合做“海洋监护人”的人,强调太平洋岛国应以浩瀚海洋为区域认同,在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采取更加独立自主的行动。此外,他分析了太平洋岛民早期在同欧洲的互动中其海洋文化遭到贬损的原因,认为基督教传教士对太平洋岛民海洋文化的大规模谴责使得人们对其历史和传统的看法产生了持久的负面影响。斐济学者阿瑟塞拉·拉武武探讨了斐济社会组织中的主要海洋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如何影响人们在各种社会、经济、政治活动中的态度和行为。此外,太平洋岛民在同海洋的长期互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海洋传统知识。这些传统知识覆盖航海、渔业、环境等方面,一直是太平洋岛民环境、文化和生计可持续性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之后,太平洋岛国的身份得到重新界定,即不仅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更是海洋大国。它们利用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环境,提出了新太平洋外交,为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主张提供了途径。
太平洋岛国在地化研究的困境
太平洋岛国在地化研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太平洋岛国在地化研究对象逐渐丢失。传统知识是太平洋岛国在地化研究的重要对象,然而,太平洋岛国年轻人正逐步丢失传统知识。白天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在学校接受教育,有时还需远离家乡,往往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获取传统知识。一些土著人的后代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同样丢失了自身宝贵的传统知识,逐渐接受西方的观念。此外,年轻人广泛接触互联网、电视和其他现代媒体,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与年长者的代沟,加速了传统知识的消逝。现代化推动太平洋岛国慢慢转向现代科技,从而弱化了传统知识的重要性。
第二,国际学术界对太平洋岛国在地化研究兴趣不大。由于太平洋岛国在地化研究样本偏小,除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学者之外,很多国外学者对此关注不够,致使太平洋岛国在地化研究难以获得国际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国际学术界的关注点仍聚焦在全球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宏观议题上。
第三,太平洋岛国在地化学者自身问题凸显。近年来,虽然太平洋岛国官方在各种文件和倡议中一再强调太平洋岛国传统知识、文化、社会与外界互动的重要性,但在地化学者的数量不仅在减少,而且研究兴趣也在下降。与此同时,很多太平洋岛国本土学者从本土视角出发,更为关注纯本土的内容,比如性别问题、粮食安全问题、语言问题等,忽略了本土与外界的互动。还有很多本土学者转向智库研究,服务太平洋岛国发展战略。
太平洋岛国在地化研究的出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上述问题,太平洋岛国在地化研究可以尝试在三个方面实现优化。
第一,加强对在地化研究对象的保护。没有了传统知识,太平洋岛国在地化研究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保护传统知识是太平洋岛国在地化研究的当务之急。一方面,可以建立太平洋岛国传统知识数据库。太平洋岛国传统知识的传播主要是在几代人之间通过口耳相传,很少有保存完整的文字记录。在信息时代,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是较为可行的保护或保存传统知识的可行路径。所谓数据库,是以一定的方式存储在一起、能与多个用户共享、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数据库可以将传统知识主体、客体、应用、发展等都纳入进来,世界各国都可以免费利用该数据库。另一方面,将传统知识纳入正规学校教育系统中。太平洋岛国的小学和初中,可以聘请掌握丰富传统知识的老人为兼职教师,专门讲授传统知识。
第二,在地化学者应加强同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作为研究主体,太平洋岛国在地化学者应主动走出去,不应闭门造车。受限于资金因素,很多太平洋岛国在地化学者无法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对此,国际学术界应创造条件,邀请他们参加学术会议。
第三,在地化学者应转变研究视角。全球化时代,国家不分大小,每个国家的命运都紧密相连。太平洋岛国的行为,不仅是个体行为,也具有全球属性。它们虽然规模小,但在一些全球治理领域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甚至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因此,在地化学者的研究视角可以尝试从本土视角转向全球视角。从全球视角来探讨太平洋岛国本土研究,更能体现出太平洋岛国传统知识的价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舍弃太平洋岛国的主体地位,而是重视太平洋岛国在全球视域下同外界的互动。
可以说,太平洋岛国在地化研究已经初步兴起,并展现出有别于本土视角的新活力。这些在地化研究有助于将太平洋岛国的传统知识推广到全球范围内,从而完善全球治理。尽管太平洋岛国在地化研究存在多重困难,但这是太平洋岛国研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太平洋岛国传统知识的价值和生命力不断赓续和发展。
(作者系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