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与太平洋岛国的国家角色变迁

2025-02-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近年来,南太平洋地区逐渐成为大国博弈的前线。作为世界最为偏远的地区之一,太平洋岛国在气候变化、海洋安全以及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利益受到大国竞争的显著影响。在此背景下,太平洋岛国主动求变,以“岛国联盟”身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国家角色也由“被动依附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作为大国附庸的“被动依附者”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太平洋岛国被视为国际体系中影响力甚微的小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太平洋岛屿地区一度成为美、日等大国角逐的重要战场。二战结束后,对于太平洋岛国地区的控制权成为美国及其盟友在亚太地区战略布局的一部分。美国委托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管理太平洋岛屿地区,太平洋岛国的外交政策因此深受大国因素影响,缺乏独立的外交决策权。冷战时期,美国与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马绍尔群岛以及帕劳等太平洋岛国签订了《自由联合协定》。通过这些协议,美国获得了南太平洋地区岛屿的军事使用权,削弱了太平洋岛国的政治独立性与外交自主性。为防止苏联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渗透,澳大利亚、新西兰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手段,加强与太平洋岛国的关系,同时也对这一地区的独立进程和自决权施加影响。
  作为自主外交主体的“主动参与者”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美国重返亚太以及太平洋地区大国竞争的加剧,太平洋岛国的战略和地缘政治重要性大幅提升。在大国围绕太平洋岛国事务进行竞争性援助和政治拉拢的背景下,太平洋岛国拥有了更多的外交选择和政治斡旋余地。它们不仅逐渐摆脱对美、澳等西方大国的单一依赖模式,开始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外交选择,而且通过外交斡旋、构建多边机制、提升国际话语权等方式,寻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受此影响,太平洋岛国的国家角色也发生了深刻转变。
  一是依托“岛国联盟”身份主动塑造外交环境。近年来,太平洋岛国主动构建以论坛为主体的多边协商对话机制,以“岛国联盟”的身份参与到地区和全球治理事务中。太平洋岛国还以“小岛屿国家联盟”的统一身份灵活地处理与大国之间的关系,以“广交友,不树敌”的外交原则推进与区域大国和全球大国的全方位外交。此外,太平洋岛国还通过签署双边协议,在渔业资源、海洋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灾后重建等领域分别与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在此过程中,太平洋岛国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不断塑造对自身最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是打造“蓝色太平洋”地区主义新标签。“蓝色太平洋”作为太平洋岛国首创的地区主义概念,旨在强调太平洋岛国在地区海洋治理中的地位和角色,意在主动应对域外大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竞争加剧的地缘政治新环境。太平洋岛国通过倡导“蓝色太平洋”地区主义和地区认同叙事,极大提升了其在全球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使各岛国能够以统一的方法来应对该地区面临的挑战,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地区安全与稳定。“蓝色太平洋”地区认同叙事突出了太平洋岛国作为海洋主权国家的独特地位,展示了它们在全球海洋保护和气候变化议题中的重要性。通过集中讨论海洋资源管理、气候变化适应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议题,太平洋岛国不断强调其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区主义。
  三是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议程和议题设置。太平洋岛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它们深刻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小岛屿国家生存威胁的紧迫性,积极参与并主动引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议程设置和讨论。太平洋岛国通过太平洋岛国论坛、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等平台,持续呼吁国际社会采取紧急行动,推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争取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支持。在联合国气候谈判中,以岛国为核心成员的“小岛屿国家联盟”“美拉尼西亚先锋集团”“加勒比共同体”等国家集团秉持统一立场,始终强调“生存权是不可谈判的”,在历次谈判中坚持将全球升温控制目标从2摄氏度提高到1.5摄氏度,最终推动《巴黎协定》同时写入“1.5摄氏度”和“2摄氏度”目标,在全球气候治理目标中融入了小岛国的诉求。
  四是主动参与制定海洋治理规范。作为太平洋岛国经济和文化的重要支柱,海洋治理是其对外政策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太平洋岛国不仅在地区内加强海洋资源管理,还在国际层面积极推动建立更为完善的海洋治理规范。太平洋岛国积极设立海洋保护区(MPAs)保护海洋生态系统,规范渔业活动,防止生态系统遭受破坏。2015年,帕劳宣布创建海洋保护区,禁止所有商业捕鱼活动。这一举措不仅保护了帕劳的海洋生态系统,也成为全球海洋保护的标杆。2021年3月,太平洋岛国论坛发表了《2021年太平洋岛国论坛领导人海洋声明》,强调了海洋治理的重点领域。此后,第51届太平洋岛国论坛峰会通过了《关于在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海平面上升面前保护海洋区的宣言》,为在应对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时维持海洋边界和海洋管辖区创造了先例。
  对未来的展望
  随着大国竞争日益加剧,太平洋岛国未来将面临更多域外国家的影响,这对太平洋岛国的外交政策独立性和灵活性提出了考验。同时,域外国家对太平洋岛国地区的持续关注也将为太平洋岛国作为“自主外交主体”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在大国间施展“平衡外交”提供国际选择的空间。太平洋岛国可以继续利用这一外交空间充分发挥能动性,增强自主性,以“岛国联盟”的集体身份和构建“蓝色太平洋”地区主义应对大国博弈带来的地缘政治环境变化,进而提升在本地区事务中的自主选择权。因此,太平洋岛国未来仍会继续奉行“所有人都是朋友,谁也不是敌人”的外交政策,坚持战略自主,在大国竞争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约‘亚太化’与亚太‘北约化’的双向安全共振效应及我国对策研究”(24BGJ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吕佳(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