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不会扼杀人类创造力

2025-02-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人工智能可以在应对问题、提升生产率和推动创新方面提供助力。然而,随着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兴起,人们开始担忧其可能弱化甚至取代人类具备的关键技能。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官网近日发文报道称,该校研究人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人类创造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后发现,尽管人工智能能够生成创造性产出,但根本上仍然依赖于人类的指导与干预。
  这项研究在开展教育实践、创造就业机会以及探索未来工作模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那些担忧人工智能将占据人类工作岗位的人来说,有助于减少他们的不安。不过,这一发现也给雇主和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他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颠覆性技术,以便使员工和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与人工智能实现协同共进。
  文章提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其中文本生成工具ChatGPT和图像生成工具DALL-E颇受欢迎,只需简单指令,便能迅速将生成结果呈现在人们眼前。最近,中国的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也崭露头角,加入了这一行列。南澳大学工程创新教授大卫·克罗普利(David Cropley)表示,了解人工智能如何强化人类技能,是成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关键。未来的工作趋势表明,人工智能、自动化和机器人将接管那些常规、算法化、可预测的任务,从而进一步解放人类劳动,让人们能够专注于那些更具创造性、非算法化、难以预测的事项。然而,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能够完全发挥创造力,那么这一前提将被颠覆,人类工作的未来也将变得更不确定。
  该研究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并非是对人类创造力等技能的取代,而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或者说是人们需要妥善管理的工具。克罗普利运用一个生动的例子进行了解释:“如果我向DALL-E 2发出指令,让它创作一幅达·芬奇《蒙娜丽莎》风格的油画,表现一位年轻女性正百无聊赖地滑动手机屏幕的样子,它就会根据这一指令生成一幅画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具有创造力。生成的图像虽然新颖且符合预期效果,但这并非由于人工智能具备特殊能力,而是因为我的指令本身富有创意。人工智能真正所做的是省去了我学习绘画的麻烦。”
  在澳大利亚,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迅速普及。近40%的员工已在工作中使用这一技术。然而,仅有20%的员工认为他们的企业充分利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潜力。南澳大学变革与复杂性学习中心讲师瑞贝卡·马罗内(Rebecca Marrone)表示,要了解人工智能如何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技能提供支持,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几年前,有人曾宣称人工智能具备真正的创造力,足以与人类最顶尖的技能相媲美。但如今,人们开始看到一种更为温和、理性的观点。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能够迅速收集信息,并根据预设标准对信息进行评估。它可以高效处理常规和数据密集型任务,让人们能够更专注地投入到创造性活动中。
  马罗内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但生成的内容取决于人类向人工智能发出的指令。“人工智能并非独立运行,它实际上是由人类推动的。我们需要铭记这一点。”马罗内说道。
  (练志闲/编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陈禹同(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