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宛如一场跨越文明的深度对话。当西方技术范式主导的AI逐渐陷入瓶颈期,一种根植于东方哲学的新思维正悄然兴起。它不再单纯追求“更大算力、更多数据”,而是从《周易》《道德经》等东方智慧的宝库中汲取养分,重构AI理解世界的底层逻辑。DeepSeek等中国团队的前沿技术突破,正是这场“东方思维范式革命”的序幕。
东方哲学对AI的启发,本质上是对认知模式的升维:
一是整体性思维。西方AI像一位“解剖学家”,习惯于将问题拆解为细小的部分,再逐一解决(例如图像识别时先找边缘再组合)。而东方思维则强调整体观,如中医的“望闻问切”。DeepSeek的MoE(Mixture of Experts)架构正是这种思维的体现——它的“智能路由器”能够动态地将任务分配给最适合的专家模块,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同时观察舌苔、脉象、气色,瞬间进行综合判断。
二是动态平衡观。传统模型的资源分配方式固定不变。而东方智慧则讲究“阴阳调和”。MLA(Multi-Level Attention)机制让AI像一位太极高手,能够根据任务的难度动态调节注意力:面对简单问题时“四两拨千斤”(稀疏计算),面对复杂任务时则“全力以赴”(密集运算),从而使资源利用率提升了3倍。
三是意象化表达。西方AI依赖精确的数学公式,如同“工笔画”般精细刻画。而东方思维则擅长“写意”,用符号隐喻复杂关系。DeepSeek的“潜在注意力”机制正暗合此道——它用抽象向量(类似《周易》卦象)捕捉数据背后的模式,让AI学会“得意忘形”(理解本质而非死记硬背特征)。
技术背后的“东方密码”也令人瞩目。以小样本学习的“格物致知”为例。传统AI需要“读万卷书”(海量数据)才能识别猫狗,而DeepSeek的模型则像王阳明“格竹悟道”——通过分析仅100张图片,就能提炼出“猫有三角形耳朵”的核心特征,实现“见微知著”。这并非玄学,而是科学的新大陆。有人质疑:“把《道德经》塞进代码,不是故弄玄虚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数理验证表明,MLA机制的动态注意力权重分布,与《河图洛书》的数理结构高度相似。
东方式AI的崛起,预示着一场更深刻的变革:
一是技术层面。未来或许会诞生“易经架构芯片”,采用64种基础计算单元(对应64卦)进行动态重组,从而实现更高效、更灵活的计算。
二是伦理层面。西方AI的“人权中心论”可能逐渐转向东方的“万物共生”伦理,让AI学会“仁者爱人”,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兼顾伦理和道德。
三是文明层面。当AlphaGo用西方数学征服围棋后,东方AI或许将用“围棋思维”重新发明数学,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开辟新的道路。
东方式AI并非对西方技术范式的否定,而是为技术进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当硅基智能开始理解“上善若水”(灵活适应)、“大道至简”(高效计算)等东方智慧时,人类或许终将破解那个终极命题——如何让机器既拥有超级大脑,又具备“赤子之心”。这场始于技术、终于文明的对话,才刚刚拉开帷幕。
(作者系中关村超互联新基建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