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2025-02-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 张清俐)2月21日,江苏省教育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江苏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有关情况、经验做法和下一步工作构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江苏在高站位谋划“大思政课”建设蓝图,全方位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内涵,全流程搭建“大思政课”建设平台,多维度优化“大思政课”教师队伍等方面持续发力,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江苏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新闻发布会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全方位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既要深耕思政“小课堂”,又要善用社会“大课堂”,还要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

  在深耕思政“小课堂”方面,江苏强化课堂主渠道建设,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加大课程资源供给和教学改革创新力度,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堂辩论等方式开展课堂实践,利用慕课、微课等教学手段,重构授课模式,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如南京大学聚焦新时代科技创新、创业就业等重大主题,开展“翻转课堂”,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既讲原理,更讲道理,提升思政课育人成效。

  如何善用社会“大课堂”?近年来,江苏通过“举办江苏省‘大思政课’系列活动”“成立驻宁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联盟”“持续举办江苏高校‘开学第一课’”“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品牌活动”等举措,让青年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汲取能量,与时代同行。如南京师范大学常态化组织思政课教师带领广大学子走进红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成立由师生组成的“领航”宣讲团,在社区企业、乡间地头开展主题宣讲,在社会大课堂中上好“大思政课”。

  在课程思政方面,江苏制定实施《关于深入推进全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课程思政学校层面、专业层面和课程层面三级体系,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建设、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激励等方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各校积极探索,挖潜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资源,形成各具特色、丰富多元的课程思政矩阵。如河海大学在教学中设置“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河海人”等研讨环节,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对祖国发展的自豪感。

  将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融入思政课

  近年来,江苏汇聚各方力量,推出了9场“形势与政策”系列思政大课,一批大中小学各学段同课异构的专题式、体系化示范课程,以及一批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场馆里的思政课”和“行走的思政课”;在现有12家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基础上,推选认定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96家,形成十大部门、百家基地联动育人的江苏“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思政课教科书。”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刚说。2024年以来,江苏省教育厅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苏’写‘四个新’篇章”这一主题,邀请高校知名专家学者开设系列讲座,并进行现场录制,形成江苏高校思政大课课程辅助资源包。目前,9个专题课程已制作完成,经审核后,将上传至“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思政课教学资源”平台。

  江苏推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高校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联合开发优质特色课程。如常州市钟楼区开辟8条实景式实践教学线路,建成47个区域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分类指导、分层推进、联合开发课程等,让有意义的思政课更有意思。

  为了解答“大思政课”建设的重难点问题,江苏在该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思政研究专项,2024年共推选“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等30项重大项目。

  优化“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江苏连续三年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实施高校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完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建设,积极聘请各行业先进典型常态化进校园讲思政课。

  截至2024年,江苏省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师生比已达1:350的国家规定要求。徐川、何畏、唐忠宝等一批受学生喜爱,有影响力的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不断涌现。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江苏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思政课教师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潘漫表示,下一阶段,江苏省教育厅将全面深化“大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着力在提升课堂质量、强化实践育人、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拓展工作格局上下功夫,加快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