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近些年来“地区大国”(Regional Power)的概念在国际关系相关研究中不断被提及,国际政治中地区大国的作用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地区大国的概念界定
尽管相关文献中经常使用地区大国的概念,但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该如何界定“地区大国”的共识。“大国”(Great Power)本身就是一个常用但模糊的概念,“地区大国”更是如此,类似的概念还有诸如“中等强国”(Middle Power)、“主要国家”(Major Power),其概念中存在交叉的部分,目前也普遍缺乏分析工具来明确和区分。“地区大国”概念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将“地区”与“权力”两个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相距甚远的术语联系在一起,大大拓宽了其复杂面。“地区大国”概念多与全球性、世界性大国相对,其界定需综合考虑国家的实力、区域影响力及其功能角色。有学者认为,“地区大国”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在一个以地理、 经济和政治观念而划定的地区中以身处重要位置自居(自我意识);展现出地区权力投射的物质(军事、经济、人口)、组织(政治)和意识形态资源;在地区事务(行动和结果)中确有很大的影响力。
目前,学术界常将印度、巴西和南非归为地区大国的范畴,但说法不一,不同学者罗列的国家备选也甚多,包括墨西哥、埃及、伊朗、印度尼西亚、日本、澳大利亚等。究其原因,除概念界定不清晰外,也需考量现实因素。当今世界很少有地区或次地区存在明显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大国,权力中心相互竞争,领导权所属虽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
中国学术界对地区大国研究的兴趣,根源于地区和全球治理格局的重大变革。世界治理从“单构世界”向“多构世界”转变,国际关系的多地区体系正在形成,地区将在未来世界秩序架构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说法似乎得到了证实,而地区大国在此过程中被认为是重要的推动力。研究地区大国对于理解全球与地区政治现状及未来走向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地区和全球性的交涉点,学者在研究地区大国时常常结合国际体系结构与地区权力分配,分析地区大国如何在大国竞争与区域合作中寻求平衡。
国际关系视角下的地区大国研究
近年来,国际关系研究之所以开始关注地区大国与“印太战略”“全球南方”等国际关系新视角有直接关系。
冷战时代,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存在,国家在区域范围内的影响力并不被过多重视。冷战后,美国的一极化影响着国际秩序的重构,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家在区域的影响力仍首先需考虑美国因素。近年来,随着美国国力的衰弱,奥巴马政府时期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甚至无疾而终,“全球南方”国家等崛起,世界各主要地区更是出现了区域重新整合的迹象。随着欧盟、东盟、非盟等区域组织的不断发展,地区大国在区域内的作用变得日益重要。
“印太战略”是近年来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地缘政治概念之一。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理论以及中国外交政策实践展开,并关注地区大国在印太战略框架中的角色和态度。以印度为例,有学者认为,印度在按己方利益塑造“印太”,希望通过“印太”提升自己的战略地位,在“印—美”或“印—中”等不同关系场域下,印度会倾向于用不同的身份认知来强调并达成合作,并利用中美相互制衡,平衡外部大国和区域利益。同时,学者注重对在“印太战略”背景下印度与战略外国家之间关系与政策的调整,引入其他国家的视角。“印太战略”本身带有强烈的大国竞争色彩,由此又引发了一系列区域内外的权力博弈,学者重点关注外部大国(如美国)如何通过军事、经济、外交手段影响地区大国的政策选择,以及地区大国如何在这些战略框架和博弈中寻求自主性。
国内学者对地区大国在“全球南方”下的研究视角与“印太战略”本质上类似,都是在大国竞争与区域合作中寻求内部与外部平衡。金砖合作机制是“全球南方”开展战略沟通最重要的渠道,而金砖五国几乎都可以划入地区大国的范畴,成为全球治理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顺应“全球南方”崛起大势,2024年金砖扩员至10个成员国,2025年1月,印度尼西亚正式成为第11个成员国,迎来“大金砖合作”的新时代。对此,国内学者讨论了地区大国应对“全球南方”崛起的战略比较、“全球南方”领导权博弈问题、地区大国对“全球南方”理念的阐释等。总体而言,这些研究或多或少都会涉及探讨中国与这些国家间的双边及多边合作机制,以及如何通过中国与地区大国间的合作推动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建立等方面的内容。
地区大国研究的进展与挑战
中国学界在地区大国研究领域的研究主题涵盖了地区大国的崛起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地区治理结构对地区大国的重要性及功能、地区大国在不同地区和领域的具体表现及作用等多个方面。中国学者在地区大国研究中提出了丰富的理论框架,包括基于现实主义的权力与安全分析、基于建构主义的规范与身份认同研究,以及结合区域主义的经济合作视角。同时,研究呈现跨学科趋势,学者们开始综合运用外国语言文学、世界史、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方法,开展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国内对地区大国的研究进展体现了日益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的探索,也反映了中国在全球化与区域化交织背景下的现实关切。在今天的世界政治中,大国关系又走到了何去何从的历史十字路口。中国学术界和政策界需要对中国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深入分析,科学、客观和冷静地寻找应对方案,保证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稳步向前。这是中国新时代正在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地区大国研究是理解全球与区域政治的重要切口,对地区大国的研究提供了解释国际政治和治理格局的新方向,也能为更好地支持中国外交和地区合作策略提供新的视角。
中国学界在地区大国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理论、方法与实践之间的多重挑战。尽管中国学者在理论构建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上仍存在依赖西方理论的现象,现有的理论框架更多关注权力与安全维度,而对文化认同、社会互动等软性因素的探讨相对不足。部分研究还存在过于关注理论推演,而忽视地区大国的现实政策需求的问题,这导致研究成果难以为政策制定提供有效参考。
地区大国研究涉及区域主义、区域合作与竞争、区域与次区域研究、域内外大国关系等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未来研究应以开放的视角、多元的方法,推动地区大国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地区大国角色与行为的理解,也将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智力资源。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