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成都市武侯区锦江河畔的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外墙上的标语格外醒目:“让石榴籽的故事,绽放在每一寸国土之上。”这里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创新的策源地,更是青年学子奔赴边疆的起航站。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古籍考据到社区实践,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始终坚持以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民族工作重大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全面探究中华民族聚合演进的历史规律,从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角度揭示青藏高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产出了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在民族地区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深化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术深耕: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基地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话语和理论体系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康区又称“康藏”,是藏族三大传统历史地理区域之一,既是藏族同西南各民族密切交往的地区,也是历代王朝经营和治理西藏的通道与关键区域之一。基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石硕主编的《康藏史(古代卷、近代卷)》填补了康藏地区系统性历史研究的空白。这部著作首次以地方史视角呈现了康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新范例。研究团队通过梳理汉藏文献、碑刻铭文和口述史料,将康藏历史置于历代王朝、西藏地方及汉藏民族交流互动之中,系统梳理和呈现了该区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还原了茶马古道商旅往来、藏传佛教与中原文化的互动融合,以及近代康藏地区的国家认同凝聚过程。通过对康藏地区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我们不仅可以清晰地认识青藏高原各民族同内地的政治交往、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还能对理解藏族逐步融入中华民族历史的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
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各地陆续发现了一批汉唐时代的重要考古材料,其中既有大量汉晋、唐代的丝绸残片,也有欧亚大陆和海上贸易中常见的宝石、珠玉等装饰品组件。吐蕃墓葬出土金银器,不少系仿制中亚地区波斯萨珊王朝和粟特系统的金银器的器型;还发现与唐代中印交通直接相关的唐代使节王玄策出使印度时镌刻的《大唐天竺使之铭》摩崖铭刻。青藏高原的考古发现向人们显示丝绸之路很早便已经向青藏高原延伸,基地主任霍巍由此提出“高原丝绸之路”概念。“高原丝绸之路”是指从中国中原地区经由青藏高原,再由青藏高原出发的不同时期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交通网络及其主要干线。“高原丝绸之路”相关考古发掘,以确凿的实物证据揭示了汉唐丝绸之路向青藏高原延伸的历史图景,印证了青藏高原与中原、西域的文明交融。这些发现不仅改写了传统丝绸之路的线性叙事,还从实证角度支撑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理论框架。
基地团队长期深耕青藏高原“三交”(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梳理藏南边境地区、南疆农牧区的民族互动脉络。通过多语种文献比对,首次系统考察了“中华民族”概念在藏文、维吾尔文等少数民族文字中的传播史。2023年11月,基地主办的“青藏高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从事藏学研究的与会学者围绕“边疆安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多语种文献互证的藏族与周边各民族关系史”“人类学视野中的青藏高原社会文化”“文物考古视野下青藏高原古代各民族的互动与交融”等议题,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入探讨了青藏高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霍巍表示,“我们将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因解码’工程,从考古、基因、语言等多维度探寻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方案”。
学科育人:培养民族研究和基层实践工作生力军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共同形成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基地打破学科壁垒,形成了“考古实证+文献互证+田野调研”的创新方法论。在西藏研究中,团队整合藏文《贤者喜宴》、汉文《卫藏通志》及英国殖民档案,揭露了近代英国渗透西藏的“战略缓冲区”阴谋,有力驳斥了西方所谓的“西藏地位未定论”。2023年,基地联合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启动“西南民族走廊数字化工程”,运用GIS技术绘制“藏彝走廊民族迁徙动态图谱”, 首次可视化呈现藏、羌、彝、纳西等民族的交融路径,相关成果用于《中国民族志·西南卷》编撰。
四川大学地处的成都市是向青藏高原多民族地区辐射力强、藏族流动人口集中的城市。基地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基层实践中,与松潘、若尔盖等15个县市建立合作,深度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2022年,团队在阿坝州壤塘县调研时发现,当地多项非遗如唐卡、雕塑、制陶等技艺传承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为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基地联合文旅部门推动建立“非遗工坊+社区教育”模式,使这些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旅产业,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200余户牧民增收。此外,基地连续四年举办“黄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论坛,邀请非遗传承人、学者与实际工作者进行对话,发布《黄河源文化生态保护倡议》,做好文化传承保护工作,让文化遗产成为凝聚民族认同的纽带。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阵地。2021年,基地推出的全校通识课“中华民族的凝聚与演进”成为“爆款”。课程以三星堆青铜器、敦煌文书、西藏唐卡等实物为切入点,通过VR技术还原文成公主进藏、茶马互市等历史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各民族交融历程。此外,深耕13年的“西藏的历史与文化”课程,新增“藏汉科技交流”“边疆治理智慧”等专题,入选了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与此同时,基地在拉萨、若尔盖等地建立7个研习基地,组织学生开展“重走高原丝绸之路”“川藏铁路沿线民族社区调查”等田野工作。
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四川大学民族研究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2024年9月,基地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基地首席专家励轩表示,四川大学将借助基地的平台建设与学科建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民族研究队伍,巩固中国民族史研究优势,进一步壮大现实问题研究力量,培养更多民族工作基层实践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