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25年江苏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会在南京举行。与会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到2月17日在京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认为此次会议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经济运行的机遇和挑战,深化现实分析和理论研究,助力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贡献力量。
以应用对策研究助推经济发展
面对经济发展重任,作为“思想库”“智囊团”的社科理论界要以高质量应用对策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尚庆飞表示,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经济总量持续攀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将进一步保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作为重大课题深入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为继续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当前,政府、企业和社会均有较好的经济预期,经济学研究要聚焦经济预期问题,深入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经济发展趋势,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助力党委、政府更好地统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洪银兴认为,要针对市场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客观存在的发展水平差距“因地制宜”,先发地区要先行一步,后发地区要发挥错位竞争优势,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针对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资源禀赋差别,发挥各地区在高水平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应用、产业创新能力方面的资源禀赋优势;针对不同地区产业分布及其现代化程度的差异,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徐康宁强调,在世界经济总体状况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回升向好的基本态势,充分体现了其发展韧性。进一步发挥潜能、提升韧性,要依托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和创新动能的不断增强。要以前瞻性的政策部署整合全产业链的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更多像DeepSeek一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龙头企业,生产更多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一样依托先进科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产品。
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巩固制造业优势和基础地位,强化其在实体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范从来认为,新一轮“再工业化”要强化市场需求导向,运用新兴技术强化信息互联、消费互联、产业互联,发展面向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和“链主企业”,融入新的产业生态和消费生态,获取“范围经济”新红利,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原党委委员、副院长吴先满表示,要发挥实体经济体系完备、层次丰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优势,依托高质量都市圈建设重新组合经济合作单元,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为企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这为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徐康宁提出,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不是削弱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地位,而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应用型研究以及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有机结合方面的优势。要在体制机制、创新资源组织、科技成果评价和人才评价等方面深化改革,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通道,以高度开放的视野跟踪世界前沿、先进的科技动向,让科技人员、管理人员更方便地了解国际一流先进技术和信息,更好地与现实对接,实现顶尖水平的颠覆性创新。
以江苏为例,其产业基础雄厚,制造业发达,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强,因此具有稳中向好、长期发展的动力和信心。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白俊红从消费、投资、科技创新三方面为江苏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他表示,要鼓励消费,把补贴对象从企业、厂商转向低收入消费者;探索生育补贴机制,鼓励旅游消费。要加大政府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增强民生投资,如利用城市更新带动政府和民间投资;等等。江苏要充分重视技术转移问题,一方面,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助力高科技企业投资高技术产品;另一方面,将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列入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共同推动创新投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不出海,就出局”正成为众多中国企业的真实写照。伴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江苏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提升经济韧性,推动经济增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远鹏调研发现,通过“走出去”,江苏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得到快速提升,部分企业在产业链中还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民营企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做好对外投资的引导服务工作,鼓励本省企业研究探索国际细分市场。要加强部门协调,完善对外投资政策体系,省级层面要加强对接协调,统一政策口径和执行标准并不断优化。鼓励中国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生产型服务企业“走出去”,就近服务。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构建商业银行、保险机构与企业的定期对接机制,推动产融合作。加快建立政策性风险分担和救助机制,如设立海外投资保险基金、海外投资准备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