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中的差异问题》,纳伊姆·伊纳亚图拉、戴维·布莱尼著,曾向红、杨双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在多元价值共融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凝聚各主权国家间的共识已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议题。纳伊姆·伊纳亚图拉和戴维·布莱尼所著《国际关系中的差异问题》,是一本深入探讨国际关系中差异因素及其影响的著作,为我们理解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理论洞察。
重视国际关系中的差异
该书聚焦国际关系中常常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差异”问题,涵盖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多个维度,跳出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框架,不再仅仅关注权力、利益等常规要素,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广泛存在的各种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塑造国际关系的形态和发展轨迹,通过丰富的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阐述了差异在国际交往中引发的种种现象及问题。例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在外交政策制定、国际合作与冲突解决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历史经历的不同如何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和认知;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又是如何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和全球经济治理困境等。书中还探讨了这些差异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国际关系秩序。
传统国际关系研究往往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博弈,而该书另辟蹊径,从差异这一微观且多元的角度切入,让我们看到了国际关系中那些被掩盖在权力和利益之下的丰富细节和复杂互动。这种视角的转变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国际事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避免陷入单一的分析模式和思维定式。书中不仅构建了关于国际关系中差异问题的理论框架,还通过大量翔实的案例支撑和阐释这些理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基督教的征伐到污名化印第安人再到对他者的绝对化与排斥,该书通过这些鲜明的案例阐释了西方文明对异质文明的观念及实践是同化而非共存。这种以案例为基础的阐释方法,不仅将抽象理论具象化,使之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清晰地展现了差异问题在国际关系中的具体表征及深远影响,有效增强了书籍的学理性、逻辑性和可读性,使读者能够直观把握西方文明对待异质文明的复杂态度及其国际关系实践后果。此外,该书融合了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优势。例如,书中运用历史学的方法追溯差异的形成与演变,借助社会学的理论分析差异在社会层面的反映和作用,结合文化学的视角探讨文化差异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塑造等。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野拓宽了国际关系研究的边界,为该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路。
从多元文化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该书从微观角度审视世界体系中“绝对化他者”的理论路径,值得肯定和赞赏,且观点立场鲜明,全文论述展现出“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大同理想。借助丰富的案例,该书深刻揭示了绝对排斥差异与追求“同一性帝国”的荒谬,强调唯有摒弃同化梦想,才能最大化推进多元而统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面对异质文化共同体的共处现实,探寻观念与规范间的重叠共识显得尤为关键。鉴于国际体系中统一价值规范的缺失,构建包容对话式的国际体系成为实现康德式永久和平的关键路径。从建构主义视角审视,国际规范并非先验存在,而是在自我与他者互动过程中逐步建构的产物。因此,淡化文明间的差异,促进不同文化共同体在良善的国际体系和国际文化环境中相互交融,是形成共享世界的必要条件。
包容多样的国际体系是该书追求的理想模式,因而关于建立“真善美”国际规范的问题,其紧迫性与深远意义不容忽视,尤其应引起国际关系学术界,特别是建构主义研究者的深切关注。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国际社会中,各国和地区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要求我们摒弃单一霸权式的价值判断,转而通过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尊重差异,寻求共同利益和价值契合点。
该书同时也提出重叠共识下国际规范的通约性,互动增加亲密度,互通提高互认度。因此,在共同规范下的互动中,各国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制定和遵循符合大多数国家利益的国际规范,以促进国际秩序的和谐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逐步建立“真善美”国际规范,推动国际社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突破的方向与趋势
诚然,该书也存在一些细微问题需要指出:首先,理论深度的平衡问题。由于涉及的内容广泛且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某些章节中,对于一些核心概念和理论的阐述可能略显分散,导致理论深度的挖掘不够集中和深入。例如,在第二部分第六章关于多重主权与重叠主权的论述中,该书呈现的空间边界“稀释”观念稍显理想主义。在当下的国际体系中,主权国家无疑是最为关键且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行为体。领土主权作为主权国家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这样的现实,空间边界虽然会在小范围、小规模内遭受低烈度的侵蚀,但从整体而言,依然具有较强的稳固性,不会轻易被撼动。鉴于此,在当前情境下,更为可行的路径是在观念层面寻求突破,探寻重叠空间,以此淡化观念边界。通过借助观念的力量推动国际体系朝着良善的方向发展,从而构建更为和谐、公正的国际秩序。
其次,案例分析的全面性。尽管书中列举了丰富的案例,但在全球国际关系的宏大背景下,仍然难以涵盖所有类型和地区的差异。一些相对较小或处于国际关系“边缘”地带的国家和地区的案例可能涉及较少,这可能会使读者在理解差异问题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第六章中选取单一地区作为案例支撑观点,从全球视野来看,这一论证方式稍显单薄。世界格局复杂多样,不同地区、国家在政治、历史、文化及地缘战略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仅依据特例进行论证难以全面涵盖和有效反映国际关系中主权相关问题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这种论证模式可能会限制观点的普适性与说服力,无法充分展现多重主权与重叠主权在全球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与影响。
最后,对于一些新兴国际关系现象和趋势,如网络空间中的差异与互动等,书中的案例分析可能还不够及时和充分,无法完全反映当前国际关系发展的最新动态。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