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策划】多学科解读DeepSeek冲击波(第二辑)

2025-02-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观点摘要:DeepSeek对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现有框架具有冲破堡垒的作用,从而促进共享,如果这项技术将来得到普及的话,就要惠及我们国人。但是,它也会以我们难以预料的速度向外延展和溢出,与伙伴国家产生互动和共享。同时,新技术会渗透到我们对外交往的各个领域,随着我们的对外交往逐步加深,新技术肯定影响或惠及我们的伙伴国。因此,现在是时候评估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并采取步骤使其有序地惠及我们自己的国人以及我们的伙伴国,从而真正做到技术惠及全球,推动全球科技治理。 

  DeepSeek未来走向何方?我们需要进一步观察。机器毕竟是机器,缺少人性,也缺少独创性。虽然它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完善自我学习,但是它也会有人云亦云的现象,而人类则有可能独具慧眼。此外,机器受后台操控者的影响,可能会取悦主人,产生倾向性。最后,机器缺少思想性,有机械化的倾向,没有人类特有的智慧和光芒。因此,在知识的堆积、积累和比较方面,机器非常有效率,但在思想火花方面,我们不应过高估计或依赖它。这些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挑战,我们需要应对。总之,人一定要走在机器前面,才能够做到人工智能向善,让科技造福于人类。 (阅读原文)

  观点摘要:AI会不会失控?在《超级智能》中,波斯特洛姆设想,制造回形针可能是某个超级AI的终极目标,因而可能会实施将整个宇宙都变成回形针工厂的计划,人类在其中因毫无用处便被机器人灭绝。在未来一两个世纪中,人类文明会不会因为超级AI出现而堕入“文明危崖”?虽然在流行文化尤其是科幻文艺中,类似的问题非常“吸睛”,但是严肃的思想家并不太关注,或者说认为“文明的AI危崖”远比不上气候变化、核大战和新发未知病毒等的威胁。但是,AI与已有生存性风险的结合,肯定会加大“文明危崖”的风险。

  哲学家关注新科技发展,并非以人文之名反对智能革命,而是为新科技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从根本上说,科技是革命性的进步力量,没有科技支撑美好社会无法想象。但是,学术存在的终极目标,是看护社会福祉和公众利益,人文研究应关注新科技发展的社会冲击亦是为此。(阅读原文)

  观点摘要:总的说来,DeepSeek极大提高了整个社会对AI的关注度,DeepSeek也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在DeepSeek现象级传播的背后,也有必要进行一些“冷思考”,我们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首先,我国与美国相比,在大模型技术上尚未实现超越,仍处于追赶阶段;其次,当前的大模型技术正处于全球各家机构你追我赶、快速变化的发展态势中,大模型领域的每一项技术优势都不是恒定的,稍微停滞就会被超越,不做探索就会被甩开;最后,更为关键的是,大模型的应用范畴远不止于文本撰写,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更为重要,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致力于将大模型打造成为科学研究的关键工具与手段,构建基于大模型的科学研究工具生态体系,以充分发挥其在科研领域的潜在价值,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 (阅读原文)

  观点摘要:当前技术环境的剧烈变革给人类适应数字智能时代不断施加认知压力,特别是“银发群体”可能成为“数字难民”的主要成员,会对当下流行和即将到来的智慧家居、具身机器人和动态数智环境交互产生极大的不适应感,这一点也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去改善,使数智技术能够增添人类的生活福祉,而非带来那种“高技术低生活”的赛博朋克生活感受。 

  未来的关键不在于创造更强大的AI系统,而在于构建与之匹配的人类认知进路。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目的、重构人机协作的认知框架,并在技术民主化进程中守护人类认知的自主性。历史经验表明,每次重大技术革命最终引发的都是人类认知范式的嬗变,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或许正是这样一个认知革命的临界点。 (阅读原文)

  观点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迅猛发展,它们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已带来深远的变革。然而,随之而来的计算能力需求却引发了显著的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一直以对能源的无止境需求为代价。传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和运行过程往往需要大量计算资源,这不仅消耗电力,还导致数据中心的水资源消耗(用于冷却设备)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随着DeepSeek模型的高效迭代,可能会减少对大规模数据中心扩展的需求。然而,效率的提升亦可能导致人工智能应用的增加,从而潜在地抵消杰文斯悖论所带来的可持续性收益。未来,人工智能在更广泛的技术开发与场景应用中,必须在创新与环保之间寻求平衡。构建具有价值导向的、环境友好的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项社会责任,旨在推动人类走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阅读原文)

  相关链接:独家策划】多学科解读DeepSeek冲击波(第一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