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被AI的表象蒙住了眼

——大湾区长三角AI赋能外语创新研讨会综述

2025-02-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外语教学、翻译实践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和影响日渐显著。近日,在珠海科技学院举办的大湾区长三角AI赋能外语创新研讨会聚焦AI技术在外语领域的应用及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外语教育创新提供前沿思路。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澳门、广东、江苏等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AI技术与外语教育的深度融合,旨在为国际化人才培养赋能增效。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浪潮中,外语教育和翻译实践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AI技术的出现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同时也引发了对外语专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担忧和思考。许多高校外语专业的招生与就业受到很大冲击,面临停招或撤销的严峻考验,这促使高校和社会都重新审视外语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本次研讨会旨在探讨AI技术如何赋能外语教育和翻译实践,以及如何在技术发展的浪潮中保持人类语言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AI技术在外语翻译和创作中的应用,既展示了其强大的语言处理能力,也暴露了其在文化理解和情感表达上的局限性。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洪明的主旨报告聚焦AI在翻译和诗歌创作中的应用及局限性,他提出,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发展为我们理解人类语言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例如,Gulordava的研究表明,句法和语义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可以通过高维向量空间中的语义锚定来生成句法正确的句子。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语言学中句法与语义分离的假设,为语言的生成和理解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此外,McClelland & Patterson的研究也表明,语言的底层结构是渐进、连续、无明确边界的,这与基于规则的语言模型形成了鲜明对比。张洪明进一步提出,基于这些原则发展的AI技术,如DeepSeek和ChatGPT,已经在翻译和诗歌创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同时也暴露了其在文化理解和情感表达上的不足。
  在翻译方面,张洪明通过对比不同AI翻译工具的输出,展示了AI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然而,他也认为AI翻译在处理文学作品时往往缺乏对文化背景和情感内涵的深刻理解,例如无法准确传达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和情感色彩。在诗歌创作方面,张洪明分析了AI诗歌创作系统的现状和局限性。AI诗歌创作系统虽然能够生成符合诗歌格律的作品,但在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上也存在明显不足。例如,用ChatGPT为深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虽然在形式上符合格律要求,但在内容上缺乏对深圳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深刻理解。相比之下,人类诗人则能够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文化、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情感体验。AI诗歌创作系统的局限性在于其缺乏人类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背景知识。AI系统虽然能够通过大量的文本数据学习和复制语言的规律和模式,但无法真正理解和表达语言背后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因此,AI的强大仅体现在基于既有知识的推断能力,但其缺乏本质的创造知识和观点的能力,故而AI诗歌创作系统在生成具有深度和感染力的诗歌方面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黄国文聚焦于AI技术对研究范式的影响及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认为AI时代的到来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研究范式。传统的研究范式主要基于假设驱动的方法,研究者根据现有理论和知识提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或数据收集来验证假设。这种方法虽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成功,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容易受到研究者主观偏见的影响。AI技术的出现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能够从海量数据中自动发现模式和规律,从而为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黄国文进一步提出,AI技术推动了研究范式从假设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在数据驱动的研究中,研究者不再依赖于预先设定的假设,而是通过AI技术从数据中发现新的模式和规律。这种方法更加客观、全面,能够发现传统方法难以察觉的关联。例如,在语言学研究中,AI技术可以从大量的文本数据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和模式,从而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证据和视角。另外,AI技术的发展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研究范式中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例如,AI技术的发展促使我们对现实本质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从认为现实是客观存在的转向认为现实是主观构建的。同时,AI技术也改变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从强调主观理解和解释转向强调客观观察。此外,AI技术的发展还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研究中的伦理和价值观,从追求价值中立的研究转向关注社会正义和变革。黄国文还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AI技术对研究范式的影响,他认为,AI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逐渐成为主流,它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新的模式和规律,从而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证据和视角。
  澳门大学教授李德凤探讨了外语学习与AI素养的关系,提出AI技术为外语学习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同时也对外语学习者的AI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认为,外语学习者需要具备一定的AI素养,以便更好地利用AI技术进行学习和交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刘建达则关注AI时代外语教师的发展,认为AI技术为外语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工具和方法,同时也对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他认为,外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AI素养,充分有效地利用AI技术来促进外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南京大学教授王海啸探讨了大学英语教材的数智化转型,提出AI技术为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他认为,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需要结合AI技术,以满足学生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需求。珠海科技学院教授王晶分享了AI赋能专业毕业论文项目制改革的探索,提出AI技术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指导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同时也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提出了新的要求。她表示,外语专业学生需要学会运用AI技术拓展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并更好地开展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研究工作。
  与会学者表示,本次大湾区长三角AI赋能外语创新研讨会提供了一个探讨AI技术在外语领域应用及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平台。学者们通过AI在翻译和诗歌创作中的应用以及AI对研究范式的影响的讨论,揭示了AI技术的潜力和局限性。AI技术虽然能够处理语言的表层结构,但在文化理解和情感表达上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
  同时,本次会议开启了外语界学者和师生对充满机遇与挑战的AI时代的深度思考,启发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研究范式,积极探索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以更好地应对AI时代的发展需求。此外,我们也需要关注AI时代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伦理道德,确保AI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变革与进步。总之,AI技术的发展为外语教研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我们不能被其表象所迷惑,而应充分发挥人类的创造力和情感体验,以实现外语教育和翻译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