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应对逐步加剧的人口老龄化,我国逐渐形成“9073”的养老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其中,机构养老仅占全部养老服务需求的3%,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到2053年,按照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的老年人口数量,即便是3%的老年人选择养老服务机构,那么我国对养老机构床位数量的需求也将达1400余万张。倘若根据第四次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15.2%的老年人有照料需求来测算,这一数字将达到更加惊人的7400万张。而根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仅有各类养老床位823万张。
面对庞大的机构养老服务需求,提升养老服务供给固然重要,但提高既有养老床位利用效率,提升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同样不容忽视。长期以来,我国养老床位在整体数量短缺的同时,还存在着大量闲置的现象。根据民政部统计的全国养老机构床位数量与机构抚养人数推算,我国养老机构床位入住率最高不超过44.35%,换言之,养老床位的空置率超过50%。现实情况是,有研究发现一些条件较好的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能够达到100%的入住率,但其他机构入住率则长期低迷。造成大量养老床位闲置的主要原因在于老年人及家属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担心,以及不同养老服务机构之间在设施、服务能力上存在差异。因此,提升养老机构床位入住率的关键在于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促进养老服务行业各类机构均衡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对养老机构运营质量的规定侧重于硬件方面,如建筑环境、设施和设备,对护理过程与服务水平关注较少。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相较于硬件设施,养老机构的护理与服务更难以标准化、规范化。另一方面,无论政府部门还是老年人家属,既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对养老机构日常服务进行持续监督,而很多养老机构就利用监管的盲区降低对老年人护理的质量,乃至产生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事件。
面对上述问题,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浙江省湖州市自2021年起开展的养老机构“一床一码”改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养老机构服务监管困难、养老资源利用率不足的问题。具体来说,所谓“一床一码”改革是指给养老机构内每张养老床位赋予“床码”,同时老年人在入住养老机构时注册登记生成“长者码”。“两码”相绑定,能够将入住老年人和机构床位信息精准对应,配合相应护理记录设备与老年人健康监测系统,从而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精准调配、机构护理服务清晰呈现与老年人健康状况实时监测。
以笔者调研的湖州市吴兴区某养老机构为例,该养老机构将所有床位相关信息登记发布于“浙里康养”政府平台,并导出“床位码”粘贴在床位周边。老年人及家属可以通过登录康养系统,精准了解本地养老机构各类床型、护理等级、伙食标准等具体情况并在线预约入住。入住后,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在为老年人提供助浴、助洁、助餐、巡房等服务后,仅需通过扫描“床码”并登记服务信息的方式,实现照护服务记录即时上报。而老年人家属可通过绑定在手机上的“床码”,及时了解机构护理情况,并通过床位配置的健康检测系统了解老年人近期健康情况。
实现上述“一床一码”数字化改革的成本并不高,其主要工作还是集中于将原有信息数字化、联通化、公开化。相应护理记录设备与在床监测配置则可根据养老机构不同的定位与负担能力进行选择。以湖州市形成的三套改造方案为例,按100张床位,10名护理人员,设备使用5年时长计算平均每年投入成本:高标准单床成本每年1130元;中标准单床成本每年1004元;低标准单床成本仅每年680元。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将养老服务资源以数字化形式登记调配,对于解决政府、养老机构与老年人及家属三方所面临的养老难题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也必然能够带来养老床位资源更高效利用。具体来说:
一是政府部门通过养老服务资源数字化改革,能够实现对本地养老行业的精细监管,并促进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养老床位的数字化,使得政府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入院时间、在住天数、身体状况、护理记录等情况。一方面,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政府部门更精准、更及时地向养老机构发放运营补助,杜绝骗取补贴与服务质量下降的问题。另一方面,及时准确的养老床位数量与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基本情况是规划、调配、发展本地养老服务事业的重要参考,政府部门可以据此在辖区内更好统筹、调配养老床位的建设与使用,并可按照入住机构老年人的状况(如失能、失智、经济困难等),政府部门建立更大力度、更精细化的分级帮扶补助标准,以制度为抓手形成管理闭环。
二是养老机构通过数字化改革,能进一步提升日常运营透明度,同时对服务进行规范化的内部管理。具体来说,在护理服务信息化后,养老机构能够通过线上选床看床等方式吸引更多老年人入住,同时减少为应对政府与家属监督而进行的大量统计与记录工作,从而将更多人力与资源投入到为老服务中。此外,机构能够根据实时掌握的机构床位与护理服务需求情况动态调整护理员配比,加强护理员服务的培训与标准化,进而实现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是养老服务资源数字化改革能够让更多老年人及其家庭便捷、安心地获取机构护理服务,解决老人护理难题。在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前,家属可通过平台信息了解本地各类养老机构价格与水平,并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服务,有效避免了信息不畅带来的服务供需失衡。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后,设备监测的床位使用时长、护理记录频次等信息使得家属能够清晰了解老年人在机构内的身体状况与接受服务情况,这对于建立养老机构与家属间的信任具有极大作用。
综上,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既需要加强养老资源的持续投入与建设,也不应忽视提升既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机构养老床位而言,数字化改革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其核心不在于设施设备的更新,而在于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思维和理念来整合现有资源,通过科学规划与调配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保持养老资源投入的同时,持续探索数字化改革提升养老服务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养老资源供给、避免闲置,对于破解来自政府、机构与老年人及家属多方面所面临的养老难题,缓解当前我国养老服务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