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出台以来,我国低空经济的空域环境持续改善,低空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并在2024年被赋予“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的重任。低空应用场景孵化是低空产业资本从“商品态”恢复到“货币态”的有效通路。没有低空应用场景的孵化,低空产业资本将被阻滞在“商品态”而无法得到补偿,与之对应的低空产业资本循环也将严重受阻,并破坏低空产业再生产进程。现实层面,加快“低空+X”应用场景孵化,要打破低空空域管理体制、非平衡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孵化活动的风险特性及低空产业发展阶段等多重因素的制约。
合理配置低空空域开放和管理权限。受空域监管历史沿革、低空监视技术以及部门利益等多重因素的牵制,当前我国低空空域的开放水平整体较低。一方面,低空空域划设进展缓慢,主要以“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的方式展开,以破碎化试点居多,基于完整空域的试点仅在四川、湖南、江西以及安徽等地实施。另一方面,低空空域管理权的再配置裹足不前,核心权限仍集中在“军民航”等原有部门,属地政府的新增授权极为有限。因此,应在确保空防安全的基础上加快低空开放步伐。应不断强化空管部门低空监视能力建设,积极借助北斗导航、惯性导航、5G-A、ADS-b、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手段再造低空监视模态,推动低空开放层级、完整度以及面积的跃升。要进一步深化低空空域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捋顺“军地民”三方管理关系,合理配置低空空域管理权限,不断提升低空空域管理效率。
推动“地—空—产”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备案或取证机场仅有484个,且主要集中在沈阳、北京等通航发达城市或战略要地。空中智能交通网络建设尚处于局部探索阶段,“站—机”“机—机”以及“人—机”通信技术正处于快速变革期。产业配套设施布局分散,航空燃料、维修保养、适航审定及质量检测等保障服务仅在通航发达或中心城市布点,这弱化了低空应用的孵化动机。因此,应协同推进“地—空—产”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出台《低空经济基础发展规划》,前瞻性开展通航机场(临时起降点)建设,优化通航机场网络布局,增强通航机场网络能力。科学谋划空中智能交通网络组建方案,加快5G-A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5G网联无人机以及低空智联网组网运行。系统安排低空配套服务投资,鼓励低空投资服务各业态兼并重组,推动低空配套服务的综合性发展。
加快低空应用场景孵化器培育。低空应用场景孵化是一个由孵化器、需求方以及第三方等主体协同完成的创新过程。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孵化主体对潜在低空应用场景的需求信息缺乏完全了解,而场景需求主体对孵化资源的分布状况又缺乏足够的认知,这导致当前的低空应用场景孵化决策存在较大的偏差。部分孵化主体围绕一些市场需求较低的潜在低空应用场景开展了大量孵化探索,而社会急需的低空应用场景却得不到孵化领域的有效回应。低空应用场景孵化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低空+X”很容易为其他运营主体模仿。为了锁定孵化收益,孵化主体将采取偏向性孵化策略,仅瞄准那些特异性强、模仿成本高、模仿难度大的项目进行孵化攻关,而对那些社会效益好的应用场景却视而不见。孵化器(组织)是低空应用场景孵化的“行动主体”。因此,应加大低空应用孵化器的培育工作。一方面,鼓励低空飞行器制造厂商以及试飞基地、飞行营地、飞行俱乐部、通航公司等运营主体拓展业务范围,延伸产业链条,探索性开展低空应用场景孵化业务。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通航小镇、通航(低空)产业园等低空产业集群的场景孵化体系,科学诊断各产业集群的“短板”与“弱项”,并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助力新兴低空应用场景的孵化。
加大对低空应用场景孵化的资金扶持。低空应用场景孵化是一个由原始构念形成、模拟实验、实景验证、适航审定再到全面推广等诸多环节组成的创新活动,在其实践过程中充满着极大的风险——特定环节能否成功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上游环节的风险将在临近的下游环节进行集聚。高风险的活动特性与传统信贷机构的稳健经营策略严重背离,加大了孵化主体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的难度,诱发了孵化主体的资金困境,破坏了低空应用场景培育。因此,应进一步深化低空孵化领域的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将PE和VC模式引入低空场景培育过程的实现模式。与此相对,低空产业管理部门应主动作为,通过设立专项引导基金、提供贷款贴息、允许孵化支出在税前加计扣除等方式为其提供公共资金支持。
稳步培育低空消费文化。低空经济作为一种以低空空域为活动空间的经济形态,其活动过程大多在空中进行。当前,我国低空经济正处于发展初期,整体规模小,使用成本高,既往消费群体不多,低空应用品牌尚未形成或影响力较弱。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低空消费文化培育行动。一方面,积极借助短视频、微博、微信公众号、公众传媒、低空赛事、低空应用体验等渠道加大低空元素的媒体曝光度,增进社会公众对低空元素的了解,拉近其与低空应用的心理距离,弱化其对低空应用的抵触情绪,逐步形成更加包容的低空消费文化。另一方面,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开展特色低空消费刺激行动,通过发放低空消费券、列入旅游年卡消费项目及开发低空消费信贷产品等举措降低低空消费成本,缓解低空消费融资约束,刺激公众低空消费行动,培育低空消费文化,推动低空应用场景孵化。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