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查建国 陈炼)2月11日,“中国春节好故事暨《中国节——一年好景君须记》新书发布会”在沪举行。会议提出,传统节日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文化的载体,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春节的团圆喜庆到端午的龙舟竞渡,从中秋的赏月思亲到重阳的登高望远,这些节日不仅是时间的节点,更是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和文化象征。
中国的节日大多源自上古,形成于两汉,经唐宋的固定演化,历经数代融合,大部分节日要义是对美好生活愿景的向往与诉求。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蔡丰明提出,节日遗产不断在新的语境中被重构,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加快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传承和弘扬好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表示,中国的节日遗产既包含丰富的口头传统,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又以华彩的物质形式如工艺美术、仪式庆典等来表现,同时还蕴含丰富的天文、自然与宇宙知识。我们在讨论节日代际传承的路径时,需要掌握这些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节日知识,让节日回归大众生活。
从上古神话、方志、诗词、华服、美食到营造诗意的栖居,节日关乎的正是“珍视、美好与感恩”的人伦与秩序。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遗理论与应用创新基地负责人方云提出,每项传统习俗的生发形成,均是先民智慧的创造与文明的凝结,是千百年来流淌于中国人文化血脉里“向善、向美”的基因。
春节的成功申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陈华栋表示,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应得到更加系统、全面的保护与传承。要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记忆,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绚丽光彩。
发布会由上海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