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1日,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举办的中美关系辩论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国际政治研究部主任赵海以缜密的逻辑、多维度的论述与精确流利的英语表达,成功扭转了现场美国观众对“中国破坏国际体系”的负面认知,使支持“中国与俄罗斯、伊朗等国组成不稳定联盟”的民调比例从51%降至35%,反对比例则从49%升至65%。这场辩论不仅是一次学术交锋,更成为在国际舆论场中发出清晰有力的中国声音的重要体现。
辩论背景与核心议题
此次辩论聚焦“中国是否与俄罗斯、伊朗等国组成‘不稳定联盟’以颠覆二战后国际体系”。美方学者、新美国安全中心跨大西洋安全项目主任、高级研究员安德烈·泰勒(Andrea Kendall-Taylor)率先发难,以中俄军事合作、经济联动等为据,强调中国正挑战现有秩序。辩论前的民调显示,过半听众认同这一观点,反映出西方舆论对中国战略意图的长期误读。
逻辑破局:拆解“不稳定联盟”叙事
面对美国专家对中国的责难、民调的不利趋向,赵海虽是客场作战,但仍旧从容不迫、灵活应对。他凭借多年学术研究的扎实功底,以严密的逻辑进行破局,拆解美方专家提出的叙事陷阱,对美方的观点进行逐一反驳,并详细阐述了他为什么不认可这种对中国的指控。
政策定位澄清:强调中国外交始终坚持“不结盟原则”,与俄、伊的合作仅为多边关系中的一部分,中东的埃及、沙特等国同样是重要伙伴;中国的外交布局覆盖全球南方国家,而非局限于特定阵营。
经济与发展视角:以“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倡议为框架,指出中国通过金砖国家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平台,推动与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务实合作,其目标是发展而非对抗。
地缘安全逻辑:赵海直言,被西方视为“不稳定联盟”的国家中,有两国是中国邻邦,边境稳定直接关系中国国家安全,合作基于现实需求,而非意识形态捆绑。
国际秩序观辩驳:针对美国对华“颠覆国际体系”的指控,赵海指出中国主张改革的是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规则(如美国在伊核协议中的反复),而非推翻战后秩序本身。他更犀利反问:“美国自身已承认多极化趋势,‘不稳定联盟’的假设是否成立?”
民调逆转的背后:认知差异与话语权重构
这一逆转不仅源于赵海对事实的精准把握,更在于其成功消解了西方叙事中的“对抗”标签。CSIS主持人感叹“这太有意思了”,侧面印证了赵海观点的说服力。赵海的成功不仅在于逻辑自洽,更在于其论述切中了西方听众的认知盲点。
超越二元对立:通过列举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广泛合作,赵海打破了“不稳定联盟”的简化叙事,展示中国外交的多元性。
以美方逻辑反诘:援引美国对乌政策的现实转向(承认乌克兰无法战胜俄罗斯),赵海指出中美在俄乌问题上的解决方案趋同,消解了对“中国拉偏架”的指控。
非对抗性叙事:赵海多次强调“共同利益”,如气候变化、发展议题上的全球南方合作,重申中国的定位是“体系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和改革者”而非“颠覆者”,更易引发听众共鸣。
多边主义实证:以金砖、上合等多边机制为例,展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包容性,弱化“阵营对抗”的刻板印象。
从辩论到共识:智库外交的新路径
此次辩论凸显了中美意识形态博弈中“二轨外交”的价值。赵海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家队”的一员,通过学术辩论软化政治对抗,为民意认知的柔性调整开辟空间。这场辩论证明,在民粹与偏见充斥的国际舆论场中,基于事实的对话仍能穿透壁垒。未来,中国智库需进一步发挥此类平台作用,将“解释中国”升级为“共塑议题”,以学术话语消解战略误判。在百年变局下,此类学术交锋或将成为重塑国际认知、推动多元共治的关键战场。
(执笔:贾伟 张黎明 曾煜婷 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