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田野”课堂为载体开辟社会学教育新天地

2025-02-14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41期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有这样一门特别的课程,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让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广阔的天地。在这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他们深入农村、城市社区,用社会学视角去触摸时代脉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执行院长赵一红领衔的这一教学团队,以田野课堂为载体,将教学、科研与育人深度融合,开辟了社会学教育的新天地。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深耕细作,更在育人道路上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的责任与担当。

  扎根田野 探寻社会学育人新路径

  社会学作为一门从实求知的学科,其研究的精髓在于深入实际、探索真理。费孝通先生的这一理念,深刻影响着赵一红的教学观念。“社会学学科,不是从理论或者假设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所谓实际,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就是要把文章写在中国的大地上。不能关起门来讲理论,必须要到实践中去。田野是最好的训练场。”

  在一次次关于家庭产业变迁的调研中,学生们在团队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浙江海宁、山东邹平等地的典型村落。在那里,他们亲眼见证了家庭散户的逐渐没落与产业集聚的勃勃生机,体验到了社会学的魅力与挑战。发展至今,赵一红团队的田野课堂遍布大江南北,从北京近郊到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偏远乡村,都留下了师生们的足迹。

  为应对田野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教师团队设置了专门的入户课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问题情境,着重培养学生们的沟通能力和技巧。在赵一红看来,田野课堂能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自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这些宝贵经验将成为他们未来学术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财富。

  凝聚价值在“田野”上行走的思政课堂

  赵一红团队在田野教学中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她认为,作为社会学的学者和学生,不仅要关注学术问题,更要关注社会问题,紧跟国家政策方针,特别是乡村振兴或者社会治理等宏观主题。老师们将宏观视角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中收获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在未来的道路上勇担重任,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是那次走进浙江海宁的社会学调研,学生们对田野调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刚开始,学生们都信心满满,觉得自己能够轻松搞定这次调研。”团队老师赵亮员回忆到,当真正深入田野,他们才发现,原来理论与实践之间还有那么漫长的一段距离。

  于是,教学团队着手打造了一个集研究、教学、育人于一体的田野课堂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老师们被赋予了两重身份: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通过“行前契约”,明确学生们在田野调查中的目标与责任;通过设立研究生同行机制,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得到充分关注与指导。整个田野调查过程中,老师们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将田野中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学术研究的宝贵素材。

  赵一红说:“我们的田野课堂,绝非简单的户外教学,而是学生能力培养的熔炉。”只有深入社会肌理,让学生在田野实践中触摸社会脉搏,才能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在团队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们逐渐学会了如何在田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调研报告不再只是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李丁老师所言,“田野课堂最重的成果,是通过田野课堂蜕变成长的同学们”。

  团队协作 凝聚育人合力

  团队的力量,在田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发挥着关键作用。赵一红作为团队的领头雁,统筹规划、争取资源,为团队的发展指明方向。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各司其职、紧密协作,共同推动田野课堂的深入发展。在田野点的选择上,成员们煞费苦心,不仅要考虑地点的代表性,还要兼顾学生的安全和调研的可行性。从西南的民族村落到西北的边陲小镇,从江边渔村到皮革之乡,每一个田野点都承载着团队的期望和心血。

  在田野实践中,由于学生横跨本硕博不同层级,于是,相应的教学设计也应当是有梯度的。除专职教师外,硕士、博士研究生也被赋予相关职责,如沟通协调或指导低年级学生如何选取调研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还有人负责组织晚上的研讨课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这些研讨课堂,常常从晚上七点持续到九点甚至更晚,但学生们的热情丝毫不减。学生们的思维被激活,视野被拓宽,对社会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田野课堂的育人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们在田野实践中学会了如何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有的社会学博士研究生为了深入了解外卖行业,选择“卧底”送外卖,体验外卖小哥的生活;还有研究民营企业用工问题的学生选择住在工厂里,与工人同吃同住,深入了解工人的生活和需求。赵亮员笑着说,经过田野实践的学生,精神气质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变得更加大气、成熟,看待问题的视角也更加宽广。这种变化,是团队协作育人的最好证明。

  如今,田野课堂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的一张亮丽名片。此次获评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教学奖“优秀教师团队”,赵一红及其团队深感这份荣誉是激励与鞭策。大家表示,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将拓展知识领域,引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建设如“社会学+人工智能”或者“田野+人工智能”等全新研究范畴;增加国际视野等新兴元素,加强本硕博一体化训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深化与地方的合作,实现产学研共赢。未来,大家将继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这片沃土上,以田野课堂为平台,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学人才,为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春燕(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