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师者“匠心”培养新时代新闻领军后备人才

2025-02-14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41期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双手扶持千木茂,一心培育百花开。”对于莘莘学子而言,成长成才不仅要有辛勤的园丁,还要有丰沛的养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深知这个道理。从教25年以来,他坚持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为核心,将大思政理念贯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全过程,他主讲的“新闻与传播导论”课程,以匠心设计、深厚情怀和丰实内容精心构筑起多元深度融合的知识殿堂,努力探索研究型大学的“金课”特色,在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教学奖评选中荣膺“一流课程奖”。

  育德启智:

  设计知识地图 构建知识板块

  作为新闻传播领域的基石课程,“新闻与传播导论”肩负着引导学生踏入专业殿堂的使命,“育德启智、固本培元”是这门课程的核心理念。

  “之所以被称为‘导论’,是因为这门课秉承国民教育与国家智库建设的双重重任,为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基础。”漆亚林介绍说。

  在课程设计阶段,漆亚林便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从理论根源筑牢学生的思想根基,使其精准把握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培育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媒介素养。为此,他专门邀请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尹韵公、跨文化传播研究专家吴玥加入课程组。同时,还聚焦新闻学与传播学核心知识和前沿理论,着力提高学生在后真相时代对新闻现象的思辨能力、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内容生产与传播能力以及舆论引导能力,为培养具有研究型气质和实战能力的新闻传播拔尖人才铺就坚实道路。

  课程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体现大学品性和质量的重要标尺,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新闻与传播导论”建构了一个全面而生动的课程体系,根据大一新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幅知识地图,按照“理论基础+导读引领+专业认同”的框架逻辑形成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同媒介理论与实务以及新闻传播与社会生态四个知识板块,将涉及的前沿理论融入相关章节,并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思考。

  践学笃行:

  以学生为中心 探索研究型教学

  高质量课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融合多种资源并形成鲜明特色。

  “新闻与传播导论”课程在教学中呈现出多元且深度融合的创新特色。该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尝试凸显多维度融合教学: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主流价值观、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之中。在讲新闻的建构性作用时,通过对网络空间新闻报道失范行为酿成恶果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真实报道与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作为未来新闻人的重要责任。

  漆亚林还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探索研究型教学,以项目为依托指导大学生进行国情调研、媒体深访,申报“大创”项目、新苗计划,撰写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等。构建课堂与丰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训的高效融合。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课前评报,培养学生的新闻观察力;按照报社建制组织学生制作电子报,训练学生的新闻敏感度,提升学生组织协调、策划把关、采写编辑的实操能力。他还借助媒体资源,与业界推进产学协同育人,与中国青年网共建建设性新闻工作坊,吸引众多学生参与研发、生产传播主流新闻,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西南政法大学等联袂组织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带领学生到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度等主流媒体与平台见学调研等。

  春华秋实:

  引领学术前沿 培育时代新人

  精细化课程的打造产生了斐然的育人成效。学生在教师悉心指导下积极投身社会调研与学术探索。在科研培育中,漆亚林指导学习本课程的3名本科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名本科生获得“大创”、新苗计划等多个奖项;在专业实践上,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获“范敬宜学子奖”,建设性新闻工作坊的同学们通过中青网发布了170多条融媒体新闻,其中,2个融媒体产品获得2021中央网信办主办的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作品。

  2024年,30多位建设性新闻工作坊的同学参与报道两会,发布了多个新闻产品。漆亚林主持的教改项目依托本课程教学特色获批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本课程获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案、优质本科课程,漆亚林也获“北京市优秀本科主讲教师”称号。依托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还被中国社会科学网以“建设性新闻工作坊:新文科建设实践教学改革试验田”为题进行了报道。

  “新闻传播导论”在大一时就为我们打开了学科的大门,不仅帮助我们全面了解新闻传播学的整体框架,也为未来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传播学直博生李沐芸回忆说。2018级本科生、现为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颜钰杰深有同感:“通过“新闻与传播导论”课程,我们可以尝试回答‘我眼中的新闻传播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帮助我们找寻在未来专业学习中的兴趣和热爱。”2024级新生占婧楠始终记得漆亚林在课程伊始就对同学们提出的期待——作为未来的记者,应时刻保持专业性、敏锐度和快速反应能力。

  “培养新闻传播领域具有研究型气质、德才兼备的拔尖人才后备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使命。”漆亚林说,“育德启智,培根铸魂”始终是他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与目的,在接下来的课程规划中,他将守正创新、不断开拓。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春燕(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