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建设要通过改革创新激发活力。近年来,以微电影形式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思政课的魅力,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已成为各高校持续推进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
将思政课内容融入微电影创作
高校大学生微电影思政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13年。当年,河北大学率先将微电影引入思政课实践环节,学生通过拍摄微电影获得实践学分。不久,这种创新的思政教育形式逐渐在全国高校推广。2017年,教育部首次举办“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该活动由武汉大学组织开展,旨在通过微电影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此后,该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参与这一活动,以推动思政教育创新与发展。
河北大学微电影教学改革由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柴素芳带领团队指导学生全面开展。她表示,10多年来,学院教师共指导4万多名大学生拍摄了7000多部微电影。这些作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生以艺术方式学习党的理论,解决了理论课教学中“听不懂、听不进、用不上”的问题,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学生在实践中学做人、学做事,多种能力得到锻炼。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粟燕表示,要让学生从身边最感兴趣、最了解的事情入手。河海大学水利水治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通常与水有关。一次,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决堤,便参与了紧急救援。李粟燕指导的学生团队将这一真实故事改编成微电影。该微电影获奖后,对学生的激励作用非常明显。李粟燕介绍,现在,微电影拍摄团队的几名学生在暑假主动参与水上救援,希望成为微电影中师兄师姐那样的人。
武汉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训威表示,青年学子以微电影艺术方式打开了思政课的新世界,他们将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相结合,使思政课变得生动有趣、深入人心。他介绍,参赛作品,尤其是获奖作品,紧扣理想信念、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以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视角,通过微电影展现思政课的教学成果,呈现了大学生群体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伟伟指导的学生团队作品曾荣获第四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大赛特等奖。在她看来,获奖的主要原因在于作品直面大学生生活中的困惑,并结合涉农高校特点,选取优秀毕业生的真实事迹,通过微电影影响更多的大学生。微电影思政课实践也给她的教学带来了启发。她认为,思政课教师应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学会“电影叙事”艺术。在教学设计中,要有“编剧思维”,懂得设置“戏剧冲突”;在课堂实施中,要有“亮点”“痛点”甚至“泪点”;教师还应努力提升自身的“演员素养”,增强教学表现力。
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新融合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世峰长期思考如何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为依托讲好思政课。他表示,学生可在实践过程中调研社会各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并用新媒体呈现他们的观察和思考。总结、提炼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关峰认为,从学生视角,以“微电影”形式呈现思政课教学内容,能够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是高校传统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创新和有效补充。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小军认为,大学生微电影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在研究互动式、电影实践式、经典品读式教学方法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作用得到增强。此外,微电影教学还融合了“思政+美育”的理念,是高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有助于提升师生的审美水平和创造能力。它还推动了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在社校协同、线上线下融合的沉浸式体验中,把社会现实转化为生动的思政课教学素材,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王伟伟表示,将思政课内容融入微电影创作,融合了教学艺术与影视艺术,既是继承,也是创新。它能有效提升新时代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也是“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具体实践。从历史维度看,运用多样的艺术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百余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
推进“微电影教学”向纵深发展
作为新兴的思政课载体,大学生微电影以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表现手法,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注入了新活力。杨小军表示,微电影实践教学,既是改善思政教育叙事逻辑的“文化符号”,也是优化思政教育审美结构的“文化元件”,更是提升思政教育说理实效的“文化口令”。它通过艺术化表达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等主题,以“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展现理论的厚度和温度,从而达到以理服人、以理感人、以理启人的效果,极大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实现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
关峰认为,大学生微电影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并为储备教学资源提供了新渠道。柴素芳表示,微电影因“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而适合大学生参与,同时具备“微传播、微欣赏、微激励”的特点,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有效的育人载体。因此,她建议,可以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凝练微电影主题,深入挖掘和利用地域红色资源,拍摄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微电影。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提升微电影质量,并加强优秀作品在理论课堂中的应用,提高其反哺课堂教学的作用。
陈世峰表示,思政课要走向社会大课堂,把“小我”融入“大我”。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记录现实,真实呈现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及其背后的奋斗历程。展望未来,杨小军认为,大学生微电影要凝练主题,突出新时代伟大变革,真正成为“严肃而生动”的思政课表达形式。同时,还要持续提升价值引导功能,探索新兴媒体传播路径,依托高层次平台提升育人价值,并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此外,要从内容安排、技术支撑、条件保障等方面推动高校思政课微电影实践教学,实现“教”与“学”互动、“道”与“器”融合、“知”与“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