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学子“三下乡·返家乡”

绘就“百千万工程”新画卷

2025-02-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费思迎

  蛇年春节前夕,华南农业大学正式启动2025年“三下乡·返家乡”——万名学子乡村大调研行动。寒假期间,该校420个团队、4800余名师生前往广东省内21个地级以上市深入调研,开启华农师生在新的一年高质量服务“百千万工程”的新篇章。近日,记者走近刚刚调研返回的华农岭南乡村设计团队和木雕新韵实践团队,并采访了华南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了解该大型调研行动的整体情况。

■华南农业大学建筑系岭南乡村设计团队在岗头村合影。

  建筑专业赋能 助力古村落活化

  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岗头村坐落在美丽的西江边,拥有上千年的历史,2016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人文气息浓厚,保留有较大规模的明、清及民国时期为主的青砖石脚屋及“镬耳屋”建筑群落。走进岗头村,古色古香的连片祠堂自成街面,在村中心的村史文化主题公园,岗头村先贤的名字与事迹被镌刻成浮雕。移步其间,处处皆是历史的余温与余味,宛如走进一个岭南文化博物馆。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岗头村人外出打工或定居,大量传统建筑遭到废弃,广府建筑文化慢慢流失。同时,随着时间推移,穿村而过的西江堤围“樵桑联围”不仅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活,也破坏了村落景观的连续性,土地利用率较低,这引起了华南农业大学岭南乡村设计团队的高度关注。

  华南农业大学建筑学系教授、团队主持人周彝馨介绍,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岭南乡村设计团队聚焦岭南建筑和岭南乡村领域,致力于岭南乡村的研究、教学、保育活化与设计实践工作。1月20—22日,由岭南乡村设计团队牵头,14名师生组成“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参加了华南农业大学2025年的万名学子乡村大调研行动。团队赴岗头村进行古村落与樵桑联围研究设计项目的实地调研,以“缝合”为设计理念,通过连廊、多功能复合空间等方式修复村落肌理,提升空间利用率,为村民提供更多活动空间。同时,深入挖掘樵桑联围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将其与岗头村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活化南粤古村落提供新视角。

  调研期间,团队基于长期走访调研成果,进一步深入岗头村开展田野调查,走进村民家中访谈,结合无人机测绘图像数据,分析岗头村聚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更新发展模式及影响因素,量身定制了设计方案。据介绍,该方案选择村落西南角面积最大、空间利用率最低的一块空间,创建了一个社区活动中心。而当地居民最早聚居的地方为五里一巷,为延续“里巷”的空间布局,方案通过架在堤围的三条主要廊道,模糊堤围与建筑的边界,将边缘地块与中心区域“缝合”。

  在调研过程中,同学们分组开展调研,完成问卷调查,系统收集了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等信息。调研内容包括村落总图、现状、历史建筑、建筑质量等级评定,水体、古树、水井、石敢当等信息。在多次详细调研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团队精心设计了《岗头村与樵桑联围活化方案》。这一方案得到了政府部门和村民的认可,认为方案充分尊重岗头古村传统特色,为当地“百千万工程”规划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据介绍,华南农业大学建筑系岭南乡村设计团队自2020年起便与岗头村深度合作,打造了众多村校合作项目。师生根据岗头村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重点围绕樵桑联围的历史文化价值展开研究。岗头村打造的优质示范乡村路线,融入“孝文岗头”文化特色、标志性建筑,成为古村落特色文旅名片。岗头村也先后获评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村、三水区“五星级绿美乡村”和“百千万工程”先进村居等称号。

  “活化古村落不仅是保护历史遗产,更是传承文化、激发社区活力的重要途径。”周彝馨表示,华南农业大学岭南乡村设计团队将继续发挥学科、人才等方面的集聚优势,紧密对接地方需求,以实际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为乡村振兴贡献高校力量。

■红木雕刻非遗传承人展示传统工艺魅力。

  激发红木新韵 创新文化传承

  中山市大涌镇是“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中国红木产业之都”,大涌红木家具传统雕刻工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进一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当地红木产业以“机械换人”引入智能制造,提升了产业效益,但对红木家具传统雕刻工艺传承造成了冲击和影响。为传承和弘扬传统雕刻艺术,华南农业大学木雕新韵实践团队利用寒假前往大涌镇调研学习。

  在大涌镇,团队详细了解了大涌红木家具传统雕刻工艺的形成背景,从历史渊源到文化土壤,从技艺萌芽到逐渐成熟,一幅大涌红木雕刻工艺发展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此外,团队梳理了相关产业布局,从原材料供应到成品销售,从配套服务到产业集群,逐渐勾勒出大涌红木产业全貌,并对当前技艺传承中的市场环境变迁和技艺传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总结经验,确定非遗传承创新的方向。

  为近距离接触大涌红木家具传统雕刻工艺,团队拜访了当地非遗技艺传承人。通过传承人的从业经历分享,队员们对红木家具雕刻技艺的发展历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对传承过程中的难点,如技艺传承的断层、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兴趣的缺失等有了更深的思考。对于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队员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例如将传统雕刻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符合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产品;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雕刻工艺进行记录和传播,扩大影响力等。在交流过程中,传承人现场展示了非遗技艺,进行雕刻演示,团队成员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与魅力。

  调研期间,华南农业大学木雕新韵实践团队深入了解大涌红木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着力探索传承红木家具传统雕刻工艺的创新路径。结合地方特色设计的文创产品,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的纽带,让大涌红木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将吸引更多青年加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其中,团队基于调研,设计红木家具制作插画,用生动创意笔触展示制作流程,并以文创形式把插画融入日常用品,让传统工艺走向大众,激发公众兴趣,引发对传统工艺保护发展的关注,效果良好。此外,团队还以红木雕塑为主题打造卡通IP形象,外观圆润可爱、表情生动,用萌趣视觉吸引年轻消费者,传递红木文化的魅力,提升红木知识的宣传力度。

  据了解,华南农业大学木雕新韵实践团队主要由材料与能源学院木材科学与家居工程系的师生组成,通过当地产业的校企合作平台,团队成员得以与非遗传承人接触和沟通,探索“非遗传承+文创设计+资源循环”的发展模式。团队成员、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吴思睿同学表示,推动红木产业转型发展是保护传统红木文化、提升地方经济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未来,华南农业大学木雕新韵实践团队将继续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结合地方红木产业的实际需求,依托专业背景和学科优势,从产品设计、工艺创新到市场拓展,为当地提供参考方案,推动红木文化传承与创新。

■团队制作的文创产品

  发挥高校专业优势 助力广东乡村振兴

  2024年1月,华南农业大学正式启动了“三下乡·返家乡”——万名学子乡村大调研行动,到今年寒假已经是第三期。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表示,开展万名学子乡村大调研行动是华农服务“百千万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双百行动”的具体举措,也是广大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升兴农本领的大好契机。青年学子要在实践中寻找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助力农村经济社会改革,通过社会调研,体悟农村发展的痛点与难点,展现出学科优势与特色的同时,在交叉学科融合中提升专业能力。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文晓巍介绍,2024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共组织751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围绕岭南特色产业、县域科技服务、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工作。同时,超过万名学生以“定点调查+返乡调查”形式,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治理、乡村建设等领域,深入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2583个行政村开展调研。调研行动把乡村发展需求和华南农业大学的科研成果对接起来,推动形成了一批可落地、可推广的项目,在加快实现农业强省建设中展现出华农担当。

  记者了解到,在前期调研行动中,华农团队共获取有效问卷2610份,收集照片十余万张,调研已形成《广东乡村调研报告》《关于高质量推进乡村绿化的建议》《华南农业大学2024年万名学子乡村大调研行动成果汇编》《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构建我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政策建议——基于1147个行政村的调研》等22篇系列决策咨询报告,为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有效参考。

  据华南农业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年的万名学子乡村大调研行动在“百千万工程”基础上组织“家乡印象”摄影调研,同时依托各学院和相关科研平台,增设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专项调研、农村人居环境专项调查、海洋牧场调查专项评估、广东百村千户乡村专项调研、农村社会专项调研、农耕文明与农业遗产专项调研、乡村文化专项调研、农村基层党建专项调研8个专项。李凤亮表示,新增的专项调研活动倡导跨学院、跨学科合作交流,推动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万名学子乡村大调研行动的启动和实施,不仅为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注入了新活力,也为青年学生提供了锻炼自我、服务社会的宝贵机会。华农学子们走出课堂,深入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眼睛观察变化,用心灵感受乡村脉搏,奔赴乡村振兴一线奋发作为。

  (本文图片均由华南农业大学宣传部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韩卓吾(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