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让优秀历史建筑“活起来”
2025-02-13
作者:查建国 陈炼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讯(记者查建国 陈炼)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转型沙龙(交流)系列活动——“实践需求与应用场景分享会”近日在沪举行。
与会学者提出,文化遗产修缮保护具体工作的开展,需涵盖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全生命周期保护、信息感知技术、物联网监测以及文旅融合等领域的实践应用。通过多维度的技术融合与跨专业合作,推动当前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同时为未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历史建筑数字化工作仍面临适用性标准少、数据共享不足、成果应用方向不明确等问题。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周立志表示,文化遗产的修缮团队应在保留建筑原始风貌的同时,巧妙地融入现代科技手段,让这些历史瑰宝安全、完整地延续至未来。各级管理部门需积极推动行业标准编制,全面启动智能化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在管理和预警中的应用,不断提升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和前瞻性。
“随着信息化手段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历史建筑保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已经涌现出诸多创新成果,体现了行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视。”上海市房屋安全监察所(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所长、主任蔡乐刚提出,历史建筑保护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运用,更是从需求到解决方案再到实际应用的全方位系统工程,亟须各方共同协作、深度融合。应在技术、管理与文化的多维度交织中,推动数字化保护体系的集成与创新,实现历史建筑的可持续保护与活化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诉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学者们认为,要进一步实现数字化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过打造历史建筑数据库和构建大数据的智能研判模型等创新举措,实现历保管理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分析预警,推动建立历史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要通过数字化技术让优秀历史建筑“活起来”,为历史变迁留下见证,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添砖加瓦。
会议由上海市房屋安全监察所(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主办,华东政法大学协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蔡毅强(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