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问题与实践:国际政治研究的启蒙之作

2025-02-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李少军教授的《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六版)于2024年再版,这本书依旧是国关学人的启蒙之作。笔者初识此书,早在高中时期,在家乡的新华书店中,那时它不过是家乡书店中一本普通的“课外读物”,陪伴我度过了高考前的闲暇时光。第一版迄今已有二十多年,这跨度几乎是学者半个学术生涯。这部经典教材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不仅因为国际政治学在中国的关注度愈加提升,还因为作者秉持严谨治学的态度,持续修订更新,确保其内容始终紧跟时代步伐。

  版本修订与演进历程

  《国际政治学概论》的各个版本修订,已经换了三个封面(丛书),修订和更新的历史深刻反映了国际关系学科在国内不断演进的过程。初版正值“9·11”事件后,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问题不断交织,书中涵盖了核武器、军控等传统议题,同时也关注到经济、环境、恐怖主义、民族与难民等非传统安全问题。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也是国际关系学科体系完善和方法科学化的过程。2005年的第二版增加了方法论概述的部分,在哲学层次、学科层面和方法层次说明了国际关系的研究方法,完善和构成了该书第一章的主体部分;同时,也重新阐述了现实主义各流派的新发展,以及增加对国际体系观念互动和社会建构的分析,即这本书第二章第一节和第四章第四节的部分。

  2009年的第三版中,在第一章第三节进一步增加了如何进行专业学习的论述。这部分讨论对于初学者非常重要,因为用理论去解释现实问题也是专业人士相对于业余爱好者的重要能力和素质。同时,将原本的冲突和争端解决修订为一章,从而凝练成当前版本的第六章。

  随着学科的日渐成熟,此后的版本则是进一步对原来框架的完善和修订。2014年的第四版进一步细化并增加了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即该书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同时在第三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国际体系的概念与属性的讨论。2019年的第五版增加了第十六章全球治理的内容,同时进一步删繁就简,在维持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吸收了很多有丰富授课经验的学者的意见,使得全书表述更简洁、干净和准确。

  2024年的第六版更新了部分数据和对问题的解释,从而使得知识点更加明确。尤其是在当前国家安全学成为一级学科的背景下,对第五章的修改也同样与时俱进。通过对安全、安全关系、安全观、安全议题的阐述,从而成为第二部分提纲挈领的章节,使得全书在结构上逻辑更加严密。

  内容结构与主要创新

  该书延续了前几版的结构,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共十五章,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国际政治学学科认知图谱。从理论的阐述到中层问题的解析,再到外部战略、外交政策与全球治理的应用分析,书中的结构设计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学科全貌。

  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全面介绍了学科的起源、发展、研究方法与主要理论流派,并逐步阐述了国际行为体和国际体系的基本概念。随着版本的不断更新,该书不断完善对行为体和国际体系的理解,在该书的修订过程中,也体现了作者对大理论的思考不断深化,尤其强调了大理论所关注的并非因果关系,而是更为复杂的趋势与要素的交织,这一论述展现出了深厚的理论功底。这部分内容为读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帮助他们掌握国际政治学的核心框架和思维方式。因为从其他学科的发展史来看,以变量而非范式的思维来入门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二部分“国际安全与全球问题”是全书的主体部分,也是对各类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思考的成果。大理论研究是学科的基石和支柱,而在大理论基础上的具体问题则可以视作学科的各类砖瓦。该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中观层面的国际问题,包括八个章节,安全研究章节展现了安全观念的由来,从冲突、经济、环境、民族、军控和难民等方面展开。这些章节的总体结构也包括从问题的重要性、概念界定、主要特征、产生原因、解决方案和面临挑战等方面对具体这些问题进行的详细分析,从而展现了国际政治学在应对全球挑战中的应用价值。

  第三部分“对外政策与国际战略”包含了对外政策与外交、国际战略和全球治理三个章节,也恰好反映出国际政治实践中最为重要的三个方面。这些具体的实践内容给读者呈现的国家就不再仅是简化为一个黑箱的庞大政治实体,而是一个个具体鲜活的过程。例如,外交会出现具体的谈判过程,决策会面临利益界定、环境影响和具体手段选择等问题,治理则会涉及各国在具体问题的合作过程。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该书的第三部分尝试打开决策的黑箱,帮助读者理解国家行为体在国际舞台上的决策是如何产生的。

  学术传承与教学价值

  尽管该书作为教材,主要通过系统性的学科框架和普及性知识进行阐释,但在问题选取及对一些尚有争议的主题的讨论中,依然展现了深刻的学术思考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该书无论是在安全、外交、全球治理等方面的分析,还是对国家行为体如何在全球舞台上形成决策的阐述,都展示了其系统性与深度。这些内容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扎实的学科知识,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编写一本概论性教材的挑战远大于专业教材,因为它要求编者对国际政治各个领域的文献和最新动态有着深刻的理解与积累。

  作为一本教材而言,该书不仅具备了极强的知识性与实用性,其独特的教学设计也使其成为一部高效的学习工具。书中的各章节结尾都会提供学习要点和思考题,不仅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所学的理论框架,还鼓励学生批判性地审视国际政治中的复杂问题。同时提供了很多进一步阅读的参考书目,从而能够帮助学生以较低的学习成本从入门走向专业,并能够走到至前人“脚印”的尽头,即学科的前沿领域,从而不断地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国际关系人才。当然,随着技术的更新,前沿领域发展也在日新月异,尽管该书没有详细讨论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国际政治的深远影响,但它通过对全书框架的更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当代科技变革如何塑造国际秩序和安全议题的入口。

  如果说有什么遗憾之处,就是该书以国际安全为主,还可以涉及更多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法等议题,以及在此前修订中删除了关于中国与世界的部分有关朝贡体系和天下主义的章节,读者只能通过阅读专门的著作或教科书来获取这些知识。总体而言,这本书无疑是国际政治学学生必备的经典教材之一,它不仅提供了深刻的学科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术素养,成为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学术启蒙之作。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汪书丞(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