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等政策协同发力。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打好政策“组合拳”。在此背景下,追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理论渊源,梳理并评析西方主要经济学流派的宏观政策主张,对于更好地理解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经济支撑作用,深化对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学理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忽视宏观政策必要性的古典经济学。在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之前的“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学尚无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分野。古典经济学遵循二分法,将经济分为实体和货币两部门。古典经济学认为,在实体部门中,实际工资和利率具有完全弹性,通过货币工资率和利率的增减,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得以出清,不存在周期性失业和资本过剩的问题。由这一理论逻辑得出了“萨伊定律”,即“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总供给和总需求是恒等的,不存在需求不足,也就不需要财政政策。就货币部门而言,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只是交易媒介,不具有价值储藏功能,因此只影响价格水平和名义产出,不会影响劳动市场均衡,也不影响经济社会的总就业水平和总产出水平。换言之,货币是中性的,因此无需货币政策。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念是市场经济可以实现自发运行、自我调节,经济一旦失衡,市场机制会自发做出反应和调整,逐渐回到充分就业状态,也就无需财政、货币等逆周期调节政策。然而,这一理念过分强调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没有客观看待市场失灵和需求不足,忽视了财政、货币等公共政策作为“看得见的手”的重要作用。
强调逆周期财政政策的凯恩斯主义。对于20世纪20—30年代的“大萧条”,古典经济学无法提供解释和对策,陷入了理论危机。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带来了经济学理论的宏观与微观之分,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成为这一学派的主要政策主张。
凯恩斯主义与古典学派的两个根本性不同,影响了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必要性的判断。第一,凯恩斯认为价格具有一定的粘性,而非古典经济学认同的完全弹性。工资率粘性导致的劳动市场出清问题和利率粘性导致的资本市场出清问题,在现实中分别对应失业问题和资本过剩问题。因此,凯恩斯不认同萨伊定律,认为需求不足客观存在。第二,凯恩斯认为货币不仅是一种交易媒介,还是一种资产,具备价值储藏功能。货币的作用不是中性的,在货币供给不变时,货币需求的变化将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最终影响就业和产出。
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较为忽视货币政策。凯恩斯认为,利率存在下限,至少有名义零利率下限;在经济衰退和萧条时,若利息下调幅度小于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幅度,则降息无法有效提振投资,存在“流动性陷阱”。因此,在经济萧条时,财政政策作用更加直接,效果更为明显。他支持施行赤字财政,以政府开支扩大需求和就业。
强调宏观政策配合的新古典综合学派。萨缪尔森等人将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结合起来,形成了新古典综合学派。他们遵循“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框架。在总需求方面,遵循凯恩斯主义的分析视角,提出了经典的IS—LM模型,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推导总需求曲线。在总供给方面,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推导出了总供给曲线。按照新古典综合派的主张,当非自愿失业存在、GDP小于潜在GDP时,应遵循凯恩斯主义的理念,通过政府干预来扩张总需求。当经济接近或达到充分就业时,则遵循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
与凯恩斯主义看重财政政策、忽视货币政策不同,新古典综合学派基于IS—LM模型,认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同等重要。如果经济不是处于凯恩斯区域或者古典区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将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更好。不同于凯恩斯主义强调扩张性财政政策,新古典综合学派提出了相机决策的财政政策,即政府根据经济形势,采取财政政策进行逆周期调节。
支持货币政策单一规则的货币主义。凯恩斯主义诞生于以解决失业为时代主题的萧条期,而货币主义诞生于以反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目标的“滞涨”期。货币主义认为,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消失”了。他们提出自然率假说,认为自然失业率由经济体中的实际因素决定,而不受货币因素影响,与自然失业率对应的是国民收入的自然率水平。在自然率假说下,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并非权衡关系,即使通货膨胀上升,最终失业率还是会保持在自然率水平。
在政策主张方面,货币主义基于自然率假说,主张需求调整政策只会影响物价,不会改变产出和就业,于是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宏观调控无须逆周期而为。而通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降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就可以压制通胀。宏观调控的作用仅仅在于调控通胀,货币政策应该保持单一规则。但从实践来看,货币主义影响力有限,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依然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关注预期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前期的“滞涨”,导致了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在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意料之外的随机冲击会导致经济产出偏离自然率水平,但终将向趋势水平收敛。之所以会出现偏离自然率水平,是因为信息是不完全的,当事人从噪音中筛选识别信息需要试错。由于理性人具备理性预期,会通过信息收集和学习来修正预期,预期价格终将收敛至实际价格,产量和就业也就会恢复到自然率水平。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无效。当经济人预期到了价格变化,价格的及时调整将导致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无法影响实际价格,对经济和就业就没有影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财政赤字同样无效,因为居民意识到政府发债等同于未来征税,会随之缩减开支、增加储蓄,对冲了财政支出的需求。但经济史已表明,政策并非完全无效,财政也并不一定遵循“李嘉图等价”强调的发债等同延迟收税,不应当全盘接受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见解。
回归两大政策并重的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秉持了凯恩斯主义的理念,认为市场经济不具备内在稳定性,主张货币的长期中性与短期非中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干预有效。尽管有着与新古典综合学派相似的政策主张,但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综合学派不同,从市场参与者的最优化行为发现了价格粘性和市场非充分就业的微观基础。在新凯恩斯主义看来,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遭遇总需求冲击后需要利用政策刺激,以加快经济向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恢复。
可见,不同经济学流派的前提假设、理论假说、政策主张各异,我国更需基于自身国情合理借鉴。当前,全方位扩大内需已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有必要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项目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