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是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主阵地,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在加快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高校在教育家精神的科学指引下,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并将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与各环节,坚持以理想信念为价值底色、以道德情操为重要尺度、以育人智慧为实践力量、以躬耕态度为动力源泉、以仁爱之心为基本遵循、以弘道追求为目标导向,着力打造一支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高校教师队伍,使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的龙头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一、以理想信念为价值底色打造信仰坚定的高校教师队伍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之“基”,宣告着高校教师队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是高校打造信仰坚定的教师队伍的价值底色。高校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其自身要先厚植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使命追求,心怀“国之大者”。从其本质要求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作为教育家精神之“基”,不仅深刻揭示了教师个体与国家集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内在规定了高校教师队伍的自我存在方式和人生意义,突破了狭小的个体范畴,实现了教育职业和教师身份的升华。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教师必须要厚植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并将其作为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追求引领自身发展,以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治学追求,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日常教育实践活动中,坚决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争做实现“中国梦”的“筑梦人”。
二、以道德情操为重要尺度打造师德高尚的高校教师队伍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之“根”,内蕴着中华民族优良的“师道”传统,是高校打造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的重要尺度。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起着显性的、直接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作用,其自身的道德素养、人格魅力、行为举止也与育人实效之间存在高度的正向联系,发挥着隐性的、间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的共性要求,而且担负着育人的特殊使命。在教育家精神的高位引领下,涵养并造就一支拥有高尚师德的高校教师队伍,是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新时代青年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因此,新时代高校教师要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道德人格要求,坚决守牢高校教师的师德底线红线,统筹教育家精神的高位引领与师德师风违规底线的系统管控,始终坚持对违规师德之人“零容忍”态度,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师德建设生态。要不断增强自身德性修养,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自省自立,以科学真理武装自身、以专业知识提升自身、以高尚师德形塑自身,以自身的德识才学去感染、影响和教育学生,起到教化他人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职业观,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以育人智慧为实践力量打造业务精湛的高校教师队伍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之“道”,彰显着高校教师队伍必须具备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本领,是高校打造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的实践力量。对于高校而言,真正科学的教育从内容层面看是知识引导、精神滋养、心灵净化、智慧启迪相结合的教育,从方法层面看是基于教育普遍性以透视学生个体的特殊性,进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从这个视角看,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教师育人理念和育人本领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要注重智慧化转型,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专业的提升,又要注重学生心灵的滋养、思维的启发、智慧的启迪、潜力的挖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校教师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在普遍性中把握特殊性,明确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对不同学生的影响,制定精准化、差异化的教学标准,尊重学生个性,以深刻的教育洞见和高超的教学能力保障因材施教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四、以躬耕态度为动力源泉打造创新活力的高校教师队伍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之“本”,体现着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担当,是高校打造创新活力的教师队伍的动力源泉。“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教师如果没有勤奋的学习和扎实的积累,再优越的才华也都无法尽数展现,教育效果也就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和系统提升。尤其是高校教育事业深具历时性、时代性、发展性,不可能一经出场就永恒不变。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要树立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勤学笃行,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站在时代前沿及时掌握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进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加速更迭的进程中夯实自身教育教学根基、增强自身专业成长支撑,使广大高校教师真正成为教育家精神的弘扬者与践行者。此外,教育家精神也蕴含着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是一项与时俱进的伟大事业,教育的内容、理念、方法、载体等因素都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的完善、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创新和优化。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培育和践行求实创新理念,树立创新发展的职业理念和职业追求,站在自身所属学科的已知领域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切实走在知识和创新的前沿,不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努力将自身建设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创新型人才。
五、以仁爱之心为基本遵循打造至臻至善的高校教师队伍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之“魂”,强化着教师心系教育使命、心怀育人大爱的教育情怀,是高校打造至臻至善的教师队伍的基本遵循。要为人师,先为仁师。教师是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主导者和发起者,与学生的联系最为密切,对学生的影响也最为直接和深刻。教师对教育和学生有怎样的热爱,就会在教育中有怎样的行动。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只有将教育既作为自己的事业,也作为自己的志业,矢志投身教育事业,将自身打造成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仁师,才能自觉承担起育人职责,真正做到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在育人上多花心思。要注重培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形成对淡泊名利的坚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奉献是教师的底色。高校教师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自身成就感、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根本来源,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真正做到不为利益左右,不为杂念影响,全身心地投入到高等教育事业之中,支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魂育才。
六、以弘道追求为目标导向打造格局高远的高校教师队伍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之“魄”,表征着教师队伍传道授业解惑、兼济天下的品格,是高校打造格局高远的教师队伍的目标导向。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几乎都具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格局、大胸怀、大追求。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在吸收继承中国“师道”传统基础上,也以心系苍生的胸襟、开明包容的心态和化育天下的追求规定着教师建设的内在要求。高校教师承担着为青年学生群体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既要有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的远大格局和宏伟志向,真正做到心系人类前途命运,立足人的全面发展践行教育家为人类谋幸福、为世界谋发展的远大志向,以广博通用的知识深刻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科技进步潮流,助推人类文明演进;又要在服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中,树立以文化人、立己达人的职业理念,准确把握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争做薪火相传的文化使者,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导学生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石,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建设者,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当前,我国正处于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以教育家精神为育师风向标,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教育家精神落地生根,推进高校教师队伍在各个维度的发展,全面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着力打造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高素质专业化高校教师队伍,加快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迈上新台阶,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研究”(21BKS027)研究成果】
(童亚新,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家清,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