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

2025-02-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冷战结束后,不确定性成为时代的主题标签。如何理解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如何应对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议题。同时,不确定性概念也成为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指标”,众多理论以解释、解决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性为目标。

  国际关系领域的不确定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经典力学遇到瓶颈,相对论、复杂性科学兴起,尤其是量子力学的发展,让“不确定性”重新回到科学领域,并成为日常社会的流行概念。在国际关系领域,不确定性问题更为复杂,学术界通常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探究:从信息、意图、认知、观念等非物质性层次对国际关系中不确定性展开分析,涉及人类机械性思维的惯性、国家考虑相对收益的偏重等内容;不同学派学者从特定的逻辑出发,将减少无政府状态下的不确定性作为各自理论流派保有先进性的论据;以系统、综合视角展开对不确定性的分析;运用复杂性思维及复杂性科学方法解读不确定性问题,包括杰维斯的系统效应理论、网络分析等方法。

  在研究不确定性问题过程中,学术界通常聚焦于战略和国际安全领域,其他类型的不确定性研究常被忽视。虽然学术界在不确定性问题上取得了诸多成果,但理论的有效性仍然遭到批评。比如,冷战的终结是国际关系领域突出的不确定性问题之一,但没有哪个理论范式对此作出过预测以及合理解释。此外,不同理论范式在不确定性问题上存在特定局限性。比如,在现实主义范式中,不确定性被定义为由无政府状态引发的恐惧;理性主义者认为,不确定性是在不完整信息和执行力的状态下进行讨价还价的无知状态;认知主义者认为,不确定性是复杂国际环境中决策制定的混乱状态;建构主义者认为,不确定性是社会在建构世界过程中因缺少规范和身份而导致的。以上不同流派对不确定性的理解,意味着在应对不确定性问题上依然存在方法论的差异。

  理解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关联

  “复杂性”是与不确定性相关的概念。从语义上看,二者有相似的地方,但具体的关系又有些模糊。谈到复杂性,需要提及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科学是对复杂性探究的最新科学分支,目前着重研究知道但不可控的有规律内容,主张采取区别于现代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复杂性科学方法,揭示相关的复杂性规律。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关联需要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复杂性科学认为,不同层次的物质涌现结构存在不同的物理规则,因此人们无法通过少数粒子性质的简单外推理解大量、复杂的集体性行为。这既导致了不同学科的分野,也是不同领域“不确定性”出现的根本原因。第二,这些大量、复杂的集体性行为背离线性因果,而在人类这一宏观层次上,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国际关系领域,这些问题以观念与现实背离的形式呈现,即机械性科学观与复杂性现实的背离。第三,从内容上来看,复杂性科学衍生的复杂性概念与不确定性概念并没有本质区别,这一点在国际关系领域也是如此。无论是使用不确定性话语的学者,还是使用复杂性概念的研究人员,所探究的都是与机械性世界观相背离的不知道、不可控现象。

  尽管在内容上,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并没有本质区别,但在科学观意义上,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意味着两种思维模式的分野。无论是不确定性还是与之相联系的确定性,其背后隐含的都是现代科学出现以来由决定论、线性思维等确立的机械性科学思维,只有在机械性科学思维主导的情况下才存在确定性,才会出现与确定性背离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则意味着超越机械性世界观的新思维,其在主观上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复杂性的,不存在绝对的“确定”与否问题。因此,对于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概念而言,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主观上接受世界的复杂性本质,以及对于不知道、不可控的复杂性是以积极的方式予以接受,还是当作消极的内容尽力避免。

  迈向复杂性时代的国际关系

  在国际关系领域,虽然在理论发展进程中吸收了包括牛顿经典力学、复杂性科学在内的诸多科学成果,但在评价标准上,国际关系学界在机械性科学观的影响下,始终将确定性与否作为科学性的评价标准。然而,现实是,人类社会在演化发展的数千年中,形成了关于个人、国家、国际体系的具体认知,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性既是时间累积的结果,也是空间不断拓展、各种因素交互汇聚形成的,所有这些都以观念、现实、复杂性机制等内容得以体现。尤其是21世纪之后,国际关系现实的复杂性激增,国际关系系统内不确定性也陡然剧增。与之相伴随的是,学术界对国际关系复杂性本质的认识逐渐提高,理解方式与应对方法也在进步。

  作为不确定性产生的根源,国际社会现实复杂性的增加持续推进国际关系理论的复杂性转向。事实上,从学者们对国际关系不确定性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对观念与现实因素的复杂性探究,既是人们理解国际关系不确定性的途径,也是学术界应对国际关系不确定性的方法。目前的问题在于,大部分学者并未实现基于复杂性思维的范式自觉,运用复杂性视角的学者通常以各自的范式阵营为基础,这导致学术界对于国际关系不确定性问题的探究仍是以寻求确定性为导向,目的仍是寻求决定论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大多使用的仍是机械性科学方法。在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方面,机械性科学观与国际关系复杂性现实的矛盾是国际关系理论“失灵”的主要原因。复杂性科学的成果以及衍生出的复杂性视角,在未来国际关系理论的构建中应该获得更大的重视。总的来说,解决国际关系中不确定性问题,需要学术界从观念层面转换思维,即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寻找复杂性”,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先把“复杂性当做复杂性”,进而实现以复杂性应对不确定性。

  (作者系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亚研究院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陈茜(报纸)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