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已经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增进国际理解的重要桥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成立仪式暨圆桌会议近期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为国际交往和文明互鉴注入新动力
区域国别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多学科、跨领域研究成果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外交战略、经济发展与国际合作,推动着国际交往交流、文明互鉴和文化传播,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与国际社会互信共建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宇雷认为,进行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是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具体举措。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载体不断丰富和发展,有助于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徐以中认为,通过区域国别研究,可以加深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了解,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国际传播力影响力。以学科交叉融合和更加多元开放的视野做好有特色、多元化的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在线上视频连线讲话中,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主任斯特里奥斯·维尔维达基斯表示,近年来,希腊和中国学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学术机构和学者之间的接触、交往日益频繁,在文明研究和比较研究方面的交流不断深入。以研究院为载体,区域国别和国际传播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为不同文化之间、文明之间的交流交往注入新动力,在了解文化异同的基础上继承悠久的文明传统。要从讲求和谐、追求合作、注重美德、重视和平的文化共同点出发,进一步推动中希文明交流互鉴。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从学科建设、智库咨政到国内学术研究、国际合作,区域国别学研究彰显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宏观视野。
在学科融合与创新发展中,区域国别学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研究成果不断增加,智库建设更具战略性和前瞻性,区域国别学的学术成果转化和政策建议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谈道,区域国别学紧跟国家发展步伐、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以学科建设、学术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为国家发展与对外交流提供了学术支撑与智力支持。他强调,高校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突出实践性,注重跨学科融合、方法论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同样表示,进一步推动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要立足自身学科优势和基础,努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重大问题和现实需求为导向,深入研究当下世界热点难点问题的应对之道。要打造体现民族性、全球性和包容性的国际传播格局、矩阵和生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的深度、广度和精度,形成与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和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深化学术研究
与会学者认为,要聚焦区域国别学理论方法研究、地区国别专题研究、国别比较研究、中外文明互鉴研究等重点和区域政治、经济、安全等热点,推动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咨政服务、对外交流与国际传播,为进一步了解世界、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深厚学理支撑。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成洲提出,深化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要以开放的视野与国际接轨,在与国外相关领域的学者交流中探讨共同关注的议题;发挥“外语+”优势,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实践方面,要加强与包括欧洲在内的广大国际教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研究项目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和学术组织工作。
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波同样认为,要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做好区域国别学这项共同的事业,进一步推动中国走向国际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更深入地了解对象国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历史情况的基础上,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形象。
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原总领事陈立钢认为,中国的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研究要突出“多、跨、长、特”四个方向:多学科、跨学科、长期战略性、中国特色。对国际问题的研究要注重规律性,把握问题实质、本质和特质。对外宣传和传播重点在于中国的国本、人本和民本,针对不同对象使用不同话语和叙事方式,避免千篇一律的单一传播模式。
东南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启龙强调,近年来区域国别研究力量日益增强,研究合力逐渐形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利用多学科优势,建设跨学科平台。
会议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发展规划处、科学技术研究院、国际合作处共同主办。